闲说春秋
急眼的吃货
一.
公元前605年的一天,楚国人派使臣把他们在汉江捕捉的一只大鼋送给了时任郑国国君的郑灵公,郑灵公那是相当高兴,对楚国的使臣连连道谢。 其实鼋这玩意儿,在楚国汉江里以及诸多水系里不少见,只不过楚国送来的这鼋体型很大,一看就是很多年长成的。鼋是啥东西?简单的说,和鳖属于同一类的水生两栖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 说实话,古人也比较生猛,这是两千五六百年前都敢这么吃,所以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其实那是有传统的。 所以,现在领导们抽空子,在百忙的工作之余,吃个王八,喝个鳖汤,或者吃个王八蛋什么的,不要说三道四,领导们很忙,很累,需要进补。而且,两千五六百年前的领导都这么干,这不也是发扬传统么? 其实吧,也不能怪人家郑灵公,在这之前,这位国家领导人没吃过鼋,大概是听说这东西大补且好吃。所以,楚国人够意思,送来这么一个大家伙,还等啥,赶紧安排御膳师傅,特级厨子,开始“料理”,然后等待饕餮。 这郑灵公手下有个大臣叫子公。该人有个特殊功能,那就是,每次君王弄好吃的,他的食指都会提前跳动,那意思是通知他,有口福了。要说这郑灵公也是一个君臣之间很随和的人,每次吃好吃的,都忘不了满朝文武,大家坐而分享。 所以,今天上朝途中,子公的食指一跳,他就得意的笑: 我得意的笑,我的得意的笑,眼看好吃要来到…… 和他一道上朝的另外一个大臣叫子家,他笑着对子家说:我们今天又要大饱口福了。 子家不解的问:你怎么知道? 子公说:我的食指很有灵性,一旦要吃美味的时候,它就会提前跳动会告诉我。 子家瞪大眼睛:扯吧你?这哪跟哪儿啊? 子公说:你别不信,上次我出访晋国的时候,食指大动,结果我吃到了美味石花鱼。后来我两次出访楚国,食指都跳动,我吃到了天鹅肉合欢桔,这些珍奇美味,真的是令人难忘啊。所以,今天我的食指又跳了,肯定又有美味吃的了。
二.
看到子公胸有成足的样子,子家哭笑不得,天底下哪有这样扯蛋的事儿,偶然巧合罢了,心里暗暗追加一句:你个吃货,真能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走到宫门口,他二人发现,今天的气氛不一样,宫里的人都面带善意,喜气洋洋,而且还看到一个郑国都市颇有名气的屠夫也被宣进宫中,子家就问守卫:今天宫里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为何宣一个屠夫进宫?
那人回答:楚王在汉江捕捉了一只大鼋,派人送给我们灵公了,灵公很高兴,准备大宴群臣,所以宣屠夫进宫把大鼋杀了,做成羹汤。
闻听此言,子家眼睛直了,子公哈哈大笑。
怎么样?子家兄,我的食指灵验不?
子家心悦诚服:子公兄,太灵了,我五体投地,太佩服了,你这那是食指啊,这是神指,如此灵验。
总之,这一刻,子家是彻底膜拜子公了,而且,心里也肯定打着小九九,以后就跟着这老兄混,起码能混一肚子好下水。
走进宫中,这二位还特地去后厨看了一下,果然看到,那屠夫早已经把大鼋大卸八块,就等着入火,上佐料开始炖煮呢。
于是二人边说边笑,一起去觐见郑灵公。
三.
郑灵公心情也非常好,人家楚国送来这么一只大鼋,我又能借此机会和群臣分享,大家既品尝了美味,也融洽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啊?
看到子公和子家在殿下笑个不停,郑灵公有点犯迷糊,啥事儿把这二位大臣高兴成这样子?
于是,清了清嗓子,端着君王的架子问:
你们两个笑什么啊?
子家赶紧止住笑,上前回复:
刚才在我们进朝的路上,子公的食指大跳,他告诉我说,只要他的食指跳动,就肯定有好吃的美味,我当时觉得他说的很扯,可是我们进了宫,果然发现您正安排厨子烹煮大鼋,宴请群臣,觉得子公的话果然灵验,所以忍不住笑了。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该在什么情境之下,说什么话是很重要的。
子家的这番话说出去,子公同学那叫一个洋洋得意,可是,有人听着就不舒服了。
谁?郑灵公啊。王的地位,王的尊严,岂能如此被戏谑?
好你一个子公,在本王面前也敢吹嘘自己有特异功能,好吧,我就收拾收拾你。于是郑灵公说:
子公的食指到底灵不灵,到时候就知道了。
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都没走,都等着分一杯羹呢。子家也不是个糊涂人,他看出郑灵公面带不悦,拉着子公到一边说:就算你的食指有灵验,可是万一大王不给你吃你怎么办?子公说:怎么可能,大家都有份儿,怎么会落下我一个。说的自信心满满的,说的胸有成竹的。
四.
人啊,有的时候不要过于托大,更不要在领导面前托大,因为不是所有的领导都允许下属托大。 此刻的郑灵公很不高兴,相当不高兴。 你子公算个啥,叫你是大臣你是个大臣,不叫你,免了你,你啥也不是。给你一杯羹,是我灵公的面子,不给你,你能咋地?还敢在我眼前说什么未卜先知,等着我修理你吧。 总算捱到了正午时分。大鼋的炖煮也完成了。郑灵公将鼋羹分给群臣品尝,唯独没有给子公。这还不算,郑灵公对子公说: 你不是食指很灵验吗?我就偏不让你品尝鼋羹,我要让你明白,到底是你的食指灵验,还是我的封赐更管用。 看着满朝文武,大官小官都在品尝鼋羹,郑灵公唯独没给自己一杯羹,而且说了这样的话,子公感到受到了奇耻大辱,我子公好歹也是国家重臣,怎么混的连一个官阶不知道比我低多少倍的下官都不如啊,他们都有一杯羹,唯独我没有? 于是,子公同志面子上挂不住了,于是,子公同志怒了。 他冲到装有鼋羹大鼎前,当着郑灵公的面,把自己的食指插进你鼎内的鼋羹之中,然后大声说: 我已经品尝到鼋羹的美味了,这下您总不能说我的食指不灵验了吧?说着还当着郑灵公的面,把食指放在口中,狠狠的吸允了一下。 这造型,太酷了。 然后,愤然离席而去。想一想也没有呆在这里的必要,大家都在吃,你一个人干看受辱啊。
五.
看着子公远去的背影,郑灵公勃然大怒: 反了,你这是和本王叫板啊,来人,把他抓来,给我砍了。 正在品尝鼋羹的文武百官,一看这事儿闹的有点不可收拾了,忙不迭的都过来为子公求情。 其实郑灵公无非是想修理一下自以为是的子公,让他知道,就算你牛,我比你更牛。哪里想到,子公受辱之后用如此激烈的手段抗争。都敢把爪子伸到本王的大鼎之中耍横要分一杯羹,这啥玩意儿? 不过,在文武百官的劝说下,郑灵公也就坡下驴了。 修理子公的目的也达到了,也就适可而止。 他这边适可而止了,可是,子公那边过不去了。 子公愤然离席之后,闻听说灵公要杀他,心里就犯了合计。我与其坐而待毙,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呢。 干脆,反了吧,也许能活下来,还能报被灵公羞辱,未分一杯羹的之仇。 这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进入极端状态,基本就会一条道儿走到黑了。拿定主意的子公,开始暗地里招兵买马,培养死士。而且,也拉拢子家和自己一起造反。我估计,他还能忽悠子家:我不但手指有预感,我还有预感你如果不和我一起造反,灵公杀完了我,就杀你,因为这事儿就是我们两人的事儿。 脑子不是很清楚的子家,或者说已经被忽悠的五迷三道的子家,彻底走上了子公的贼船,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说干就干,不能含糊。 于是买通了灵公的安保,得到消息说灵公祭祀之后在斋宫之内休息。机会来了,这二位安排人,半夜潜入斋宫,用装满沙土的沙袋子,活活把郑灵公压死。 在漫长的春秋历史里,郑灵公是唯一一个死于沙袋子的君主,令人不知道该笑还是哭。当然,干掉了君主,子公,子家们对外宣称:灵公暴病而亡。 君王死了,国家肯定比较乱,郑灵公的儿子公子坚登基继位,这位就是史称郑襄公,然后彻查父亲的死因,结果子公,子家败露,当然是吃饭的家伙不保了。 这段历史,有个成语:染指于鼎。 而染指这个词也源于此。 从表象上看,这是一个急了眼的吃货不择手段的故事其实不然,这种染指行为的背后,是对王权的蔑视,也是企图贪一杯羹的心态。 可叹郑灵公,挺好的一件事儿,原本和群臣分享大鼋没错,结果却招惹成杀身之祸。
鼋羹美味成祸端,染指于鼎甚可叹; 灵公威仪丢性命,吃货急眼成笑谈。
(又记:子公就算有点特异功能如果不得瑟,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君臣齐食鼋羹大概也就其乐融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