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范闲的帖子里跟帖说生命是虚无的这句话,有根为这句话玩味良久。她认为唯有哲学与文学是止于认识,能看到生命是虚无的,却不能解决它,如果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那么就会双倍看到生命是虚无的,她认为这样的人历史上很著名的就有一个,是尼采。
唯有哲学家文学家能够看到生命的虚无,有根把这个命题设限,是源于虔诚和认真,但我说还需要补充。比如诗人,诗人完全可以检索生活密码,思维精骛八极,探骊得珠,我相信对于生命也会有深刻感悟。当一个诗人透过纷纭的世相苦心孤诣寻求生活本质的时候,那么“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样子可以看到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无奈历程,易逝的东西既然那么多,不论时间的长度和广度,他自然会看到虚无。升斗小民把生活当做一首诗去欣赏、去感悟,认识到活着的艰难,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轮回和重叠,纵然没有信仰,依据简单的世俗观也会发现从生到死只是无穷无尽的奔忙,只为世上走这一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虽然指代生存物质,但他们还是看到了虚无,这是他们的智慧。文学家有使命感,哲学家惯常的鹰视透彻,他们能够看到生命的虚无,这一点我从不质疑。
有根说当我们感叹"生命是虚无的"的时候,泄露了我们对生存的态度。这话很对,说生命是虚无的是消极的价值观。消极思想在我国是有源头的,道家思想的消极从许多言论上可以体现。古代的强权社会,百姓们生活在这种体制中几千年,除了恐惧、排满,就是信心的丧失,没有信仰可以救赎,人们转而信奉于荒谬的唯心论,倾情于神秘主义,这一点从文学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怪力乱神的志异小说不胜枚举。当然,我说的有些片面,古人对于自然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对自然的敬畏由此产生唯心论和神秘思想,应该还是主要因素。
道家思想发扬光大得以诠释的时代,应当在晋朝,竹林七贤代表的士子风范能够绝响于历史,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消极思想有关。由于崇尚老庄,特别是庄子的思想在当世发挥了居功至伟的作用,士子文人对当世司马氏强权的不满,前途渺茫失意,只好寄情于山水,亲药石,狂歌买醉,名士风范千古高标,这不仅仅是麻痹个体和逃避现实,应该也是看到了虚无,生命的虚无。
这种思想不是没有市场,如果说感受生命是虚无的这个命题成立,最先接纳它认可它的还应是我们。东方的文化特征和美学特征,对于生命的虚无最有认同感,看看荆楚文化的源头离骚,看看乐府诗集,看看唐诗宋词,很大程度上华美的诗歌展示的是一种消极的美,和自然融会贯通的美,这种美已经触摸到哲学范畴,对自然的崇敬和无奈,对现实的物事悲辛,虚无感很自然就产生。这也许只是一种感觉,确定生命是虚无的这话题应该是一种思想,感觉和思想总是有差别的,这也许是有根质疑的地方。
西洋文化一向提倡“力”的美学,对现实是积极的,崇尚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这一领域注重人我,很少关注自然,探求自然的规律,这一点,真的与我们古文化无法比拟。说生命是虚无的,对他们而言除了大哲就是文学家,这话就靠谱了。这说起来话题大了去了,我也驾驭不了,到此打住。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