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雨灵雨灵 于 2013-5-22 17:04 编辑
中国的食品生产管理条例可以说是非常严格的,但是根本就遏制不了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什么?
奶粉里检出黄曲霉毒素是符合国际上定义的"食品安全问题",因为喂养奶牛的牧草发霉有可能产生黄曲霉,奶牛吃了发霉的牧草黄曲霉在体内转化为黄曲霉毒素M污染奶源,全世界的奶制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食品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但也是可控的因素,可以通过改善牧草的存储条件等等导致黄曲霉生长的环境条件,避免牧草发霉降低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M也有相应的检测方法监控,发现超标产品就销毁,禁止流入市场,这些问题都是技术上可以操作的。
而向奶制品中加入三聚氰胺是中国特色的,也是中国人的耻辱。
那么奶粉中为什么要加入三聚氰胺?这又得追溯到2005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 不法商家在婴儿奶粉中用米粉或其它粮食粉代替奶粉,导致婴儿配方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婴儿长期食用导致营养不良。事件后,为了保证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质检部门加强了监测监管。问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氮的含量是标识蛋白质含量的指标,蛋白质的含量又是判定奶粉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你不是监测氮吗,那我就想办法加氮,三聚氰胺高氮又廉价,大家就闭着眼睛j加呗(不加说不定就会被市场淘汰)。那么在成千上万的化学品中难道只有三聚氰胺能提高氮的含量吗?显然不是。今天发现三聚氰胺就监管三聚氰胺,明天谁又知道会加什么呢?监管总是滞后的,被动的。如果P民们为了区区既得利益都能置良知于不顾,那吃到安全的食品是不是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