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棘果 于 2013-6-30 14:58 编辑
从到城里上学走,回家越来越少。在城里工作以后,连每年一次的春节团圆也不能保证了。可今年夏天,我回来了。
村口是老歪家的院子,临街是两间南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老歪把临街的墙扒开一个门,开了一家小卖部。可时间不长,因为村里开小卖部的有好几家,竞争激烈,他的房子在村外,除了过路的人偶尔买盒烟,买瓶水,生意实在萧条。只好关门大吉了。
后来二蛋租了他的房子卖农药和种子,时间也不长,因为卖的种子和农药很多是假冒伪劣,被查住后声名狼藉,再也没人买他的了,被骗的人追要退款,吓得二蛋没了踪影,桌椅货架都没顾上搬。
再后来来了两个东北女人,开了一家发廊,生意竟红火起来,不仅村里的小青年、老爷们儿没事就往那里凑,连外村的老爷们儿都骑车来理发。真相被揭开以前都是秘密,秘密被揭开以后往往是不可预计的结果。
发廊的秘密终于被村里好事的老娘们儿揭开了,结果导致了七八个老娘们儿砸了发廊,如果不是派出所的警察出警快,这俩东北娘们儿非被村里的老娘们儿打惨不可。
后来,这两个东北女人走了,又来了两个四川女人,发廊的生意还是那么好,就像流水席,走了一个又来一个,甚至到了晚上,后来的老爷们儿就蹲在路边吸烟等着。
村里的老娘们儿慢慢也习惯了,除了严加看管自己的老爷们儿,对发廊的事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因为乡里的干部和派出所的警察也是发廊的常客,都是自己惹不起的主。
发廊的主人不停的换手,每一次换手都带来趋之若鹜的盛况。
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说话也直,称谓发廊更是直白——炮房。
我当年回家的时候,发小们就硬拉我去尝鲜,说是刚来了两个云南妹子,很靓。结果因为排队等候的人多,只能怏怏而返了。
这次回家的路上我还想,好几年没回去,这炮房不知怎么样了?
走到炮房门口才发现,房子的门用红砖堵了。
进家问起堂弟,堂弟说,现在这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的老弱病残妇幼,哪个是打炮的材料?没了市场需求,炮房还能不黄吗?
噢,原来劳务市场也能决定炮房的兴衰命运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