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潘霞 于 2010-12-5 13:49 编辑
近来好像是写不出《诗意地游走》那样的文字了,难道我心中诗意枯涸了吗?不,我想大约是不会的。《诗意地游走》不是用文字堆砌而成的文章,而是用情绪和感觉编织而成的挂毯。
张恨水所说的“十年读书,十年养气”的话我听了很受启发。《文心雕龙》有一篇《养气》,刘勰强调指出,写作不应耗尽所有的精神,应该注重调节,使心态悠然,情绪散淡,才能写出传神的文字。刘勰说:“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我认为,不善养气,内心无诗境却写诗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带有浓重匠气的。当前文坛重数量轻质量或许也与此有关吧?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散步其实就是散心,而散心却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种权利,是真正的天赋人权。
我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培养不了浩然正气,只不过是希望自己一直保持一种不自馁之气质罢了。
不“转文”了,还是直接说我为什么喜欢散步吧?散文是自幼的习惯。其实我最早的散步习惯来自于迷路。我在家门口也有迷路的时候,于是,多走了好多路,说雅一点,这迷路就成了散步。
小时候,从南市出来,总得绕好多圈子才走到南马路,不知为何在绕来绕去,绕到了北安桥,一头扎进胡同,就迷失了方向;前几年的一次呢,从复康路图书馆出来,一直等不到47路车,我想怎么没有47路车,我来的时候明明是坐47路车的呀。后来,恍然想起回来应坐48路车,于是也不等车了,开始步行。路过长虹公园,还打个穿堂,走得两脚酸痛,却体力大增。有的时候,我喜欢沿着海河走下去,比如从广场桥,一直走到三岔口,反正不拐弯,迷路的可能性不大,就是练习行走能力,增加体能。说出来未必有人相信,有个头疼脑热的,在雪地里走几个小时,回来病倒好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过去没有随身听等设备,我在暴走的途中,只能在脑海中自制音乐,将好些段反调大慢板、垛板和流水板缀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音乐意识流;后来,有了随身听或MP3,就听着音乐暴走,走呀走,走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近几年常在大学后园和西沽、桃花堤,或者是楼下小径,不怎么去远处了散步了。感觉街上的安全系数不是很高,好几次是差点出车祸。
我去散步,家中肯定惦记着,一回来,家人就会问:“你又上哪疯去了?”我就报出许多地名,一路的见闻,他们往往不耐烦听完,说:“别说了,快去吃饭吧。”是啊,我没吃饭呢,我一边扶起筷子,一边想着一路上的事和那些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全不挨着的事,直到碗里的饭都凉了为止。这是我的常态,人虽在,神永远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