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晴 于 2013-12-13 21:09 编辑
人世间很多事,越是发展越容易迷失。清醒的人总会不断自问每件事的原始定位,警惕自我迷失。写作这件事,是写作人与读者的心理沟通,素昧平生的读者有一些心理底线,这也就决定了写作人的心理底线。我们应该多想想这些心理底线,以便找到一个立足点。没有立足点,做出来的姿势再美丽也要闹笑话。
读者没有义务要去兴致勃勃地读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这一点,初学写作的人大多明白,但当他稍有名气,往往就迷惑了,以为自己有了一个稳定的读者群,自己的名字就是契约。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
我曾经很喜欢契诃夫、次威格的短篇小说,提起他们的名字就高兴,但他们的全集却远远没有读完。照理他们的名字对我已建立了某种心理契约,但读到不喜欢的篇章依然放弃,那种契约并不存在。
……
写作的人自己也是读者,总该从自己的阅读心理上领悟:不存在永远忠实的读者,不存在那个想像中的契约。
那就是说,什麼时候都没有理由自我放任、松松垮垮,让读者去听你的胡乱闲聊、重复唠叨。每一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句都有一份新诚恳。曾国藩说,立身处事,在乎敬、诚二字,写作人也要每时每刻以敬、诚面对读者。不管以前的文章已经为你添加多少声势,你也不可以仗势欺人;不管以前的文章已经为你集结多少读者,你也不可以恃宠耍泼。
恭敬和诚恳极有感染力,人们从第一句话、第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因此常常是一次美好交谈的起点。相反,没有恭敬和诚恳,即便滔滔言词间充满了机智、诙谐,即便人们也频频点头、畅怀欢笑,心底里总存著一层隔膜。
那麼,请别匆忙提笔。先把写字台收拾乾净,然後再收拾一下自己的心情。静静地坐一会儿,吐出残留的浊气,胸襟是空灵的,空灵中有一个又高又远的背景。在这个高远的背景下你再仔细搜寻一下,刚才想提笔的冲动还剩下多少。如果它还存在,那就是一个好兆头。
与这个冲动相伴随,你一定已经有多种零碎的积累,有不少灵感的火花,有很多跳荡的佳句,但这一切都不能直接通像文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不要直接走进那个典仪,先在自己的房间里安静一阵。需要有这样一个收拾心情的时间,因为你面临的是一次隆重的交谈,交谈的召集人是你,交谈的主角也是你。
被你邀请的客人中,既有老友、又有很多陌生人。如果太随意,你又有什麼资格邀请他们?
事实是,客人对我们的失望,常常超过对我们的惊喜。
哪怕写了一辈子,写到最後一篇文章,也不要企望读者的信任惯性。写坏最後一篇文章是极有可能的事;到时候只能再一次领悟:我与读者未曾签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