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喜欢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是蒲松龄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讲述最多的就是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蒲松龄的个人感受。自这些故事搬上银幕后过去了多年,但我对“乔女”这个故事却一直难以忘怀。
今天因天冷没有出门,闲来无事时又想起以前看过的聊斋电视系列片“乔女”,就打开电脑搜了一下,还真能搜出,这回我是静静的坐在家中再次细心的观看了一回,对于蒲松龄笔下的乔女就又有了新的感悟。在乔女这个故事中,蒲松龄没有写鬼狐,而是在故事中,把外貌丑的人物内在的美真实地写了出来。
他的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子名叫乔女,她生来黑丑、塌鼻、瘸腿。因为外貌长得丑,好容易才嫁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并为其生了一个孩子。可三年后丈夫就死了,留下她们孤儿寡母,处境是十分的艰难,她回娘家向其母求助,但是母亲对她的冷漠却令她伤心而归!后来她一直以纺织为生,过着清贫的日子抚养着孤儿。这时,恰好当地有个叫孟生男子也丧偶,留下一个婴儿无人照管。他听说了乔女的事情后,很敬重乔女的人品,就想要娶她。并托人向乔女提亲,而乔女却说:“我饥冻若此,若从官人就能得温饱,怎能不愿?然我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只有这德了,我若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这番话反映了乔女对人生的看法:作为一个女人,不应以取得个人温饱为人生标准,而应该重在一个“德”字。透过电视剧中对乔女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让我更深层的认识到了她的那些内在的,不可多得的美好品质。
故事中,孟生是没有娶到乔女的,后来,孟生不知怎么突然就得急病死了,留下一个孤儿无人抚养,家产又被村中的无赖们抢夺一空。乔女得知后很是气愤。她找到孟生生前的一个姓陈的好友,请他帮忙写状纸告到官府去。对孟生朋友的这一番话,乔女说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乔女说道:我虽拒绝了孟生的求婚,但“我心已许之”,原因就是“孟生能知我”。即孟生不因其貌丑陋而看不起她,而能尊重她那不仰人鼻息的志气,所以她知道;既然这个男子能平等待我,我就要打心眼里爱他、尊重他,把他视为知己,这话也反映出了乔女当时最真实的心声。乔女表示,她不能坐视孟生子死家灭而不救。自己虽是一个寡妇,在当时抵抗无赖的欺凌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抚孤,则妾不敢辞”。这见义勇为的大丈夫气概却是世间很难得的,也让孟生的朋友极为感动,所以,他答应为孟生写状!
后来孟生的朋友因受到无赖的威胁,却又连状纸都不敢写了。此时,乔女非常气愤。她不顾封建理教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清规戒律,竟抛头露面挺身到公堂,为孟生鸣不平。在乔女看来,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凭地位、财产以至亲戚关系来衡量,而是全凭一“理”。她所认定的“理”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宫的就要秉公处置,不得徇私舞弊。她的这种品德也感动了县官,最终惩治了恶人,保全了孟生的财产,乔女的美好,其美不在貌,而在“德”。乔女的“德”就表现在她有着高于男子的才干和人格;更有着大胆的人情要求和敢于违背封建伦理观念的行止见识。
乔女替孟生一家复产、治宅,为其子延师就读,成家,真正做到了“幼而抚之,长而教之”,克尽妇道,义无反顾。但她自己却是“抱子食贫,一如曩日”。当有人劝她让她的孩子同孟生的孩子一起读书时,她回答说:“我耗人之财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乔女认为用受恩者的钱来为自己办事,这是不够光明正大的。她虽然为孟生的一家管理家产田地,并为之积攒了一笔钱,但是她却丝毫不沾,依然“纺织如故”,过着清贫的生活。她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报答。如此侠骨深情,如此的道德情操,真能“对天地,质鬼神”了。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在自己处于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还愿抚育一个同自己毫无亲情或经济上的利害关系的孤儿,可以想象到,乔女这种举动,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要有多么坚强的毅力!这种人格,不是比一般的男子还要正直、还要高大吗?而且,这个孤儿还是别的男人留下的。我们知道,封建时代里即使在家庭内部,也要“严男女之大防”,否则,就是“伤风败俗”的。如今,乔女却勇敢地承担了这个“抚孤”的责任。由此人们也完全可预料到,乔女在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心胸要有多么宽宏的气量!
乔女与孟生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兄妹,也不是夫妇。而乔女说她对孟生是“心已许之”,就说明乔女是爱孟生的。但这不是手足之爱,也不是夫妇之爱,而是表现了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相处的准则:关心、尊重、同情、友爱。男女之间,除了夫妇关系,除了性的关系,应当还有某种关系存在,乔女这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乔女的为人,外貌虽丑而内心最美,她是这样的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她的灵魂是最美好的,情操也是最高洁的。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