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语亦呈 于 2013-12-17 12:46 编辑
——若鱼诗集《秋天过后》序
封面上的女孩子真美。 美如雨中的红莲,绽放着青春的妩媚和娇艳。那个女孩子眼波流转顾盼生辉着秋水一样的碧波盈盈。 碧波盈盈是对蓝天白云的遥相呼应肝胆相照吗?是对生命和神秘的呼唤或者沉思吗? 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无枝可依的岂止是乌鹊,还有无可凭依的青春无法安顿的灵魂,还有漂泊无依的时年。那女孩喜欢一个人坐在屋顶遥望远山和白云,遥望家乡遥望童年遥望黑白色的往事和流年。她不知道远山的方向是不是家乡的方向,她不知道白云的后边有没有天堂,她不知道高天之上有没有一双眼睛在俯视着自己?她喜欢遥望。 不同的是,她有时候喜欢坐在屋顶上遥望,有时候是坐在美丽的文字上,以诗歌的形式遥望。 女孩其实不是在写诗,而是用生命在歌唱,在风中旁若无人的唱着。狂风四起,A调的箫声呜咽,歌声嘹亮。 尘世中,有的歌是唱给自己听的,有的诗是写给自己看的,这与掌声无关与鲜花无关与格律韵脚无关与平仄无关与起承转合遣词造句风格意象无关。也与我的这一篇文字无关。 女孩名叫黄小丹,笔名若鱼。
B 印象中的若鱼喜欢黑夜喜欢秋天。 百余首的诗集里,触目皆是与夜和秋有关的文字。昼夜更迭,阴阳转换,细数生命的起承转合,一切皆有因缘。夜晚是人最容易孤独的时候,青灯黄卷,对影独坐,最是易见真心的时候。 一盏灯,一本书,一杯茶,一曲揪心的音乐,一个善感女子,不用动笔就是一首诗。 这样的夜,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深情款款。诗意纵横如洪波涌动,诗情耸动如大夜弥漫,诗风浩荡如落叶满天。 邂逅若鱼的文字,有点像月下听埙。感觉就像一个人走在月光下的林间小径,突然听见一种叫做埙的古乐若有若无的绵延过来,一下子就把夜行人的心和肺,都掏空了。埙乐是来自高楼之上吗?埙乐是来自路边的树林里吗? 月色中迤逦而来,触手可及的埙乐却突然消失了,毫无预兆的消失了。 但见满地淡淡月光,花香隐隐月色浮动,红色的花瓣落了一地….. 夜读若鱼,常常读出孤独。 她把感情放在自己的文字里,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动让人心痛,和颤栗。读着读着,经常想起夜色里的一匹黑色的绸缎。夜色中的绸缎有森森的冷光,有一种触手可及的饱满和质感。还想起大河冰棱一样的铮铮作响。这样的夜色,有冰棱亦有森森的冷光,刺得人心隐隐作痛。 若鱼的诗歌具有一种只有诗歌才会有的的内在的节奏,那是诗歌独有的,天然的内在的节奏;那是血脉的律动,是心的跳动,与韵脚无关,与平仄无关;那是生命本身的节奏,那是以情感为支撑的心的跳动。如水之流随物赋形,无迹可寻却又妙韵天成。 运笔妩媚如狐;意象灵动如火。白茫茫的雪野里红狐纵身一跃。那种白,像是古山水画之间的留白。 狐是聊斋故事里那多情的红狐,红是火一样的红色。 火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突然出现在夜里的温暖和感动…
C 《月殇》让我心痛,《母亲》让我心动,《奶奶搬家了》让我心酸;《逃离》、《飘泊者》、《生日》等很多篇章,一遍又一遍地让我的心颤栗不已。细数生命中的百转千回,宛转蛾眉欲语还休。长歌当哭也就罢了,偏偏只是夜半睡醒时的一声哽咽,轻轻地一声哽咽,就这样梗在心里,吐不出,咽不下... 2010年以前,若鱼的诗歌作品,常让人感觉到浅。但那不是浅薄之浅,而是清溪小流一样的温柔清浅。那或许只是每个人成长中无法逃离的过程,抑或时有雕琢之处,但是遍观其这一阶段的创作,亦歌亦哭,真情流露,不做作,不矫饰,不无病呻吟,令人感叹。 2010年以前若鱼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让人感觉到黑、冷、硬,如“黑夜”、“黑白照”、“黑色的铁轨”、“黑色的绸缎”、森森发光的“刀锋”。 那一段命定的树桩一定也是黑色的吧,驮着干尸爬行的蚂蚁一定也是黑色的吧? 2010年10月以后,若鱼的诗风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从《奶奶搬家了》开始,若鱼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诗风,采用了一种极为内敛的表达方法,其最为常用的手法是不声嘶力竭,不剑拔弩张,也不呼喊咆哮,任凭感情如洪波涌动,惊涛拍岸,乱石穿空,但却往往极力的克制自己,以具体意象替代直抒胸臆。貌似不动声色,不动声色之间却有雷声隐隐;看似春暖花,万紫千红之间犹见疾风暴雨。这是一种睿智的表情达意,也是一种很见功力的写法。一个个平常的汉字张力十足,会让诗意悠远,绵延不绝。
从2011年开始,我在若鱼诸多描写黑夜的诗歌里常常看到看到星月满天交相辉映一样的光和亮。黑色的铁轨依然在若鱼的文字中冷冷发光,但那铁轨延伸的地方,是鱼肚白,是远方。黑色的绸缎或许让人想到祭奠和悼亡,但是其饱满充实让人无不温暖。
这一年我欣喜地看到,若鱼的诗歌质量从整体上出现了一种突飞猛进的提升。看得出,若鱼在努力的想让自己的路子走的更加开阔点,若鱼在追求一种新的突破。 最重要的特征是:她的诗歌明显的多了一丝温温暖和辽阔,以前那些频繁出现的黑冷硬的意象里也逐渐地出现了一丝暖色和亮色。这些亮色和暖色主要的出现在那些与爱情有关的诗作里。我不知道生命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神秘和因缘,让忧郁的若鱼出现了这样大的变化。我只是在这些密集出现的诗作里,看见一个发光的身影。寒冷的时候会让多情的若鱼喊着这个身影的名字,以他的名字取暖。 “在越来越陡峭的路上,回过头 ,喊一声你的名字取取暖”(《若鱼》2011.9.8),甚至连那个男人“烫手的影子熠熠生辉”(《今夜我只是灯的一部分》2011.7.30)都挂满光和热。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首《情人》(2011.8.6),“我迷恋你顺流而下的清浅,乃至我只想,坐在你梦乡的入口,挡住黑夜袭来的寂寥”。 这样的缠绵不尽,这样的决绝,这样的不顾一切,让我竟然在一个纯情女子的身上看到一种母性的光辉。 想你的时候,同时想到花 秋天的花,怎么落都落到实处 想你的时候,全身有你 从一个词到另一个词 从容和落魄都会通体透明 在这样的爱情面前,这个名字叫做若鱼的女孩子遍体透明,纯真的让人的心千里之外亦能感觉到一种隐隐的痛。这样的爱情其实只是孤独的心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和渴望,对远方对所有发光体的一种遥望,无关性和欲望。一如童话中的月亮一样通体透明!
但是在这样的爱情面前,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我们能说的,只是重复那一遍又一遍的祝福和祈祷....
若鱼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尽管脚步踉跄,但是我知道她坚强的努力着,坚强的以自己的力量走向深和远。
我在《逃离》和《村庄很无辜》两首诗里,看到了诗者若鱼的某种努力。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感觉里竟然像是听到风中有鞭子呼呼作响。猝不及防间,你还没看见什么在响,却看见自己的身上有一道白色的鞭痕,还有一点一点的血渗了出来。 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所有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疼!
生命对于命运的抗拒,存在对于环境的挣扎,刀割一样的有刻骨铭心的痛。
我的村庄,人影稀疏的村庄
一寸一寸地默默老去
水牛佝偻地蹲在铁犁旁
春耕遇到干旱,连人血都想迸出来救救稻田
而枯井和石头在猜拳
谁会得到酒和美女
城市的灯塔、游乐场、酒店、车站…
用来引经据典
伸手一抓就一堆迷路又闷骚的孩子
上帝发出怒吼的喘息 有人真的活得不如一条狗 ——摘自《逃离》第二节
她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在校学生呀,我真的不敢想象这样的诗句会是她想出来的。“连人血都想迸出来救救稻田,枯井和石头在猜拳”这样惊心动魄的句子简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这样的沉郁顿挫,这样直面现实世界的大慈悲,这样的大胸怀,让人感念。 喧嚣或者不胜喧嚣的诗歌园地里,到处都是靡靡之音,一个二十来岁的在校女大学生,却能发出如此的黄钟大吕之音。一叹!
对于诗歌,我既无诗歌理论的支撑,又无诗歌写作的实践作参照。我一直认为,诗歌只是我们有感而发的一种心路历程的记录,诗歌只能是心灵的自由歌唱。就像人疼痛时发出的呻吟和呼喊一样。只要你掏心掏肺的面对你的读者,只要你把感情放进文字里,那么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颤栗。至于其他的诗歌理论创作方法等等,都是浮云。 诗歌也罢,青春也罢,生命也罢,皆与爱情有关,与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个发光的名字有关,与那个一直站在在我们前方的那个发光的身影有关。那身影就是爱,就是我们为之歌哭不已泪流满面的爱 爱情其实也是一种慈悲为怀。心中有爱,我们都会通体透明,彼此发光和热。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