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谈起
文/逍遥侠 “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这两个词虽都出自《庄子——知北游》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故事,但意思完全不同。先请看原(括号内为译文)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东郭子问庄子:“平常所说的道,在什么地方?”) 庄子曰:“无所不在。” (庄子回答说:“无处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东郭子说:“指出一个地方来才行。”) 庄子曰:“在蝼蚁。” (庄子说;“在蝼蚁上。”) 曰:“何乎下邪?” (东郭子说:“怎么这样低下呢?”) 曰:“在稊稗。” (庄子说:“在稊稗里。”) 曰:“何其愈下邪?” (东郭子说:“怎么更低下了呢?”) 曰:“在瓦甓。” (庄子说:“在瓦甓间。”) 曰:“何其愈甚邪?” (东郭子说:“怎么低下得越来越厉害了?”) 曰:“在屎溺。” (庄子说:“在屎溺中。”)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于监市履(犭希)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东郭子赌气不再问了。而庄子说:“先生的发问,本来就没有问到实质上。集市上的市场监督官正获问屠卒怎样通过脚踏来鉴别大猪的肥瘦,回答便是,践踏猪的股脚——那个难肥的地方,愈往下踩,其肥瘦程度如何,就愈加明显。‘道’的存在也是这样。徐非你不让我指明;既要指明,那就不能怕低下,因为‘道’是无处不在的,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即使是低下的事物,也是事物呀!更何况,愈是低下的,才越能体现‘道’的无所不在呢!……”)
这个故事同时包含了“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两个词语,前者直接见诸字面,而后者则嵌藏于文义之中。当庄子向东郭子逐一指明“道”之所在的具体事物时,从蝼蚁到稊稗,到瓦甓,直至人人掩鼻的屎溺,所举事物越来越低贱,真是“每况愈下”——只不过文中没有直接出现这样的字眼;而当他借助比喻向东郭子进行具体解释时,则直用其词——“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犭希)也,每下愈况”。“每况愈下”是说每指明“道”的一种存在物就低下一等,越来越低,一个不如一个;而“每下愈况”则是借助“监市履(犭希)”的比喻,说明“道”于物中的存在,越是往下,体现得越明显,越突出。两个“下”字含义不同。“每况愈下”的“下”指不断卑下的不同事物,而“每下愈况”的“下”,则指同一事物逐渐下移的不同部位。两个“况”字的含义也不一样。“每况愈下”的“况”指“比况”、“说明”,而“每下愈况”的“况”则指“明显”、“突出”。
说起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东西在里面的。我们且撇开这两个词现代的用法(含义)不说,仅就这两词原汁原味的原义分析,还是应有可借鉴之处的。 比如人们在看一个人如何如何时,往往动辄以看主流、看政绩、看态度等等来对其作出所谓的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对之于最能体现一个人之“道”之本质的细节和细微的东西,却又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当然了,经过了精雕细刻的人性往往会给人以“精妙绝伦”之感觉,但这种“人性”毕竟不是本质的、本能的、内在客观的人性;它所体现的只不过是这种“人性”为适应环境(暂且用环境这两字罢)——好的环境也好恶劣的环境也好,而经过加工、修饰或干脆说是为达某一明确目的而经过巧妙伪装后作出的不真实的反映。既如此,能说明得了真实的东西么?笔者认为是不能的!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总结了很多很多的经验,如:“细微之处见真情”、“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患难与共”等等等等。我看 “每下愈况”即“道”于物中的存在,越是往下,体现得越明显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引而用之,对一个人,也应看一看其细微之处的自然流露,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慨! ……
“每况愈下”也好,“每下愈况”也好。各有各的理解,但是笔者以为,世事本无常,以不变应万变,万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