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空谷的回音 于 2014-1-13 16:13 编辑
【骑行游天下】虾壳美丽乡村游(十六)
虾壳从学校相对没事后在开始阶段先是县城周边转转,早晨十公里左右晚上十公里左右,先做慢慢的适应。然后渐渐加大运动量,在寻觅挖掘利辛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达到健身乡游的目的。每天出发前带有目的的也就有了动力。下面的系列就是虾壳每次寻觅快乐挖掘资源的呈现 这日早晨还是五点来钟起来收拾好行囊准备完成一次骑行以来最远的一次出游。利辛—刘家集—旧城——刘家集——利辛,这样一次实际行程在五十公里的行程在前面的储备经历和体能后,增加里程也是应该的啦。 关于旧城官方是这样挖掘其旅游资源的: 【旧城】位于安徽省利辛县城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摸印菱形,方援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着:越王坐旧城,七十二眼井。落星桥,御花园,报恩寺,四门出棺越王死。东部大蒋湾,南有云蒙山,西靠运粮河,北边老龙滩。 复制转载一段关于这里文物发现的博文: 《利辛县志》记载:“旧城故址:位于今利辛县城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纹瓦当、绳纹筒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筹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较大规模汉砖古墓。”明《寿州志》载:“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利辛地名录》云:“旧城,古城邑。《旧城志》载:‘宋初,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名出于此。”位于芡河两岸的越王墓、御花园、落星桥等古迹,以及神奇的民间传说也是上述观点最有力的注脚。蒙城县旧志载:“西汉,西北境为梁国蒙县,东南境为沛郡山桑县”。遍阅史书,蒙地的城池也只有山桑(坛城)、涡阳(蒙关店)、淝水(坛城)、文州(张村)、城父(城父)、蒙城(漆园)、蒙县,除蒙县外,其他各县均有治所。而梁国蒙县治所在哪里?蒙城,唐时定名,治所至今未变。之前县名更迭频繁,治城游弋在涡水两岸。“旧城”是否为蒙县治所还是一个谜。利辛县文史爱好者刘兆中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旧城”古文化研究,在《旧城略考》一文中提出“旧城为蒙县治所”的观点,引起史学界重视,该论文获1985年全国群众文化研讨会三等奖。可以猜想,当年宋太祖封越王于此,可能考虑到庄子垂钓濮水之边的旧城是一个好地方。此地北二十里,是范蠡西施墓,再北五十里即老子故里;南行七十里便是“圣贤”柳下惠的故居柳林村。越王何不乐居此宝地! 车至旧城三步两桥村,我们下了车,眼前古木森森、溪流淙淙。古碑就横卧在村后桥下,半截沉于水中,洗去泥土,字迹显现出来:“重修杨家庙碑。蒙邑古名漆园郡,南华仙翁发迹之所……”这是一民间捐修杨家庙的功德碑,立于嘉庆壬申年。从碑文记载了解到,这里乃庄子发迹之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利辛县上报的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魂腔”,就传承于此。看罢石碑,大家心情舒畅,颇感收获不小。文化的魅力,就是这样牵动着一些好古之人。一片瓦砾,一棵古树,一丘荒冢,一个传说,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座金山。
但是我们平头老百姓没专业知识储备是看不出名堂的啊,所以虾壳到旧城镇后在镇政府旁边的小吃铺吃了早点后就抓紧往回赶了,再镇上碰见邮政局的朋友开车送邮件要捎带我一程被我婉言谢绝后急忙往刘家集赶了。 网上又百度一下: 刘家集乡是革命老区,早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军区六分区十一团为巩固和扩大解放区,支持地方政权建设,转战于涡淮之间。3月25日,在同凤台、颖上之敌战斗后,全团奉命北上宿营与刘集、刘染坊和江寨一线。当日上午十时许,驻董集国民党新编74师和一个加强营伙同伪保安团约一千余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广大指战员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浴血奋战。战斗中当地人民群众冒着枪林弹雨为子弟兵送弹药、送饭菜、抬伤员,给部队很大鼓舞,在军民齐心协力下打退了敌人三次猖狂反扑。下午四时许,当我军向敌发起围歼时,残敌遂向东南惊慌败逃。此仗共歼敌200余人,俘敌15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7挺、步枪100余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这场激战中,我十一团副营长王桂泉等三十余人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缅怀烈士英灵、教育后代,于1988年4月立碑题词:英烈光辉照后人,原十一团团长郝鸿基等人撰写碑文。
目前由于集镇建设规划烈士陵园又迁新址,这里小桥流水、松柏常青。集旅游、青少年教育基地为一体,被利辛县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