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妈妈在超市买了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共付8块钱。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几岁?”这是江苏睢宁一道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虽然老师说这道题怎么答都行,就是为考查孩子的辨识能力和发散思维,但于公众而言,却实在看不出其高明在哪里,又有何深意。 首先,小明妈妈买了多少水果,花了多少钱,和她年龄有什么关系?这在逻辑上完全讲不通;其次,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才付8块钱,这明显与当前的物价水平严重不符,违背了孩子的生活常识。 数学学习和考试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逻辑判断和分析推理能力。也就是说,问题和答案之间,须具备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可让学生根据这些逻辑关系一步步推导出一个客观确切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学生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标准答案”制度,希望不要给学生固定的标准答案,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这种观点当然没有错,但却只适合语文、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科的主观性题目,不适合数学这种自然学科的学习和考试。因为自然学科追求的就是客观性、准确性、唯一性。 说到底,“水果式神考题”和素质教育无关,和发散性思维也无关,完全让人不知所云,最后也只能是过犹不及。苑广阔(广西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