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一役,中国死伤精锐部队数十万之众,究其根源,实如陈诚之总结:首要原因,乃是“政略影响战略”。
…[详细]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败涂地”,蒋介石自责“余太坚强之过也”
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淞沪战役,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以上海为中心,展开的一场参战总兵力达百万人以上的超级大会战。作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统帅,战后,蒋介石针对此役的反省极多。
如1938年2月2日,蒋在日记中检讨称:自己未能在九国公约会议之前,及早下令退兵于吴福线、乍嘉线阵地,“而于精疲力尽时,反再增兵坚持,竟使一败涂地,不可收拾”,究其根源,“此余太坚强之过也”。①
关于此节,曾任国民政府大本营作战组组长的刘斐,有更详细的说法:
“大本营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作战组组长刘斐曾向蒋建议,上海会战应适可而止,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以便更好地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战斗力。十月初旬,蒋介石采纳了这个意见。对前线各部队向吴福线转移的命令都已下达,前线已开始执行。②
“但在下达转移命令后的第二天下午,蒋介石突然召集一次紧急会议,说根据外交部的意见,《九国公约》国家正在开会,只要我们在上海能继续顶下去,《九国公约》国家可能会出面制裁日本。因此,要收回撤退成命,要各部队仍在原阵地坚守。当时,白崇禧、刘斐表示反对,认为既然已经下达转移阵地的命令,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要部队再回原阵地,一定会引起混乱,结果将不可收拾。蒋介石坚持不肯,说他可亲自赴前线说服各部队,于是他当天晚上就赴前线,并要白崇禧和他一道去了。”③
上述说法,亦能得到诸多前线官兵之回忆资料(如工兵学校教官黄德馨)证实。简言之,蒋介石此番变卦,乃是其固有之“战略服从政略”思维模式的产物——当日,战地记者卜少夫曾访问陈诚,向其质问:“我们为什么要在淞沪一地死那么多人?”陈诚的回答是:“你懂得什么!我们也要打给日内瓦国联那些代表看看!”④
蒋介石的这番反省,实际上戳破了蒋纬国的一大谎言——蒋纬国曾在诸多场合及各种专著中称: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统帅部,决定发动淞沪会战,其目的,乃是为将日军主力,由华北吸引到华东,使日军原定由北向南进攻的方向,改为由东向西沿长江仰攻,从而解除日军沿平汉线南下武汉,将中国东西部一分为二的危险。由此,“中国获得换取时间的空间,从容将华东华中人力物力,撤迁西南,在大后方建立持久抵抗战力。”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