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档案
姓名:赵安国
年龄:90岁
现住址:新安县石井乡井沟村西组
部队番号:原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商南指挥所)通讯处
【我的抗战】
1941年秋天,我17岁那年,遇到国民革命军抽壮丁,在弟兄五个中我排行老大,所以就去报名参了军。我们村一共五人被抽中,当时是在偃师集中,伙食很不好,吃不饱,粮饷被克扣得厉害。虽然当时我的文化水平只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水平,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也算得上是高学历的人了。部队挑选优秀年轻士兵去西安进行无线电专业培训,我相比其他人因为有点文化,被抽中学习。三四天后,就被通信兵团接往西安的曹家堡,分到通信兵第四团训练大队,学习无线电通讯。自此,无线电台成为我始终坚守着的抗日阵地,“嘀嗒嘀嗒嘀”的莫尔斯电码,成为我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
做指挥官的“眼睛”和“耳朵”
学习通讯技术一年多后,我被分配到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也叫商南指挥所)做报务员,负责收发电报,当时副司令长官是郭寄峤。虽然没有去前线打仗,但那时候通讯工作非常重要,就相当于指挥官的“眼睛”和“耳朵”,几乎所有的命令下达,让哪个部队出击,都要通过我用电台发出去,关系着战争的胜败。当时我所在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只有我一个报务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唯恐一个电报没有及时发出,贻误军情,因此不敢有半点怠慢,没事就守着电报机不敢远离,保证领导能随时找到。
电报分为急报、平报、火急、急速到等多种形式,我牢牢地记住要收发报的每一个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发出电报。那时候上班不论时间,一个电台要指挥前线好几个部队。战事紧张的时候,经常一连三四个白天夜晚不能睡觉,工作起来没有时间点。那时候长官们也跟我一样守在电台旁,一连好几天不休息。晚上坐班的时候最难熬,要忍受瞌睡的侵袭,为了防止打瞌睡,我就经常抽烟来解困。
不吃不睡也要保证电台畅通
时刻都要注意,时刻都要保持警惕,时刻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能让电台出现任何故障,否则都可能因为一个电报不能及时发出而导致战争失败,同志们阵亡。因此,我每天都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精神头。战事不紧张的时候,也不敢轻易放松,随时检查机器有无故障,及时保养,让电台永远保持畅通,随时能和前线取得联系。因为高度紧张,那时候晚上做梦老是梦见发电报怎么发也发不出,然后就着急地被吓得憋醒了,就再也不敢睡。
做报务员没多久,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也没出过错,我被提为军佐相当于中尉级别。当时部队在湖北的老河口一带和日本人打仗,通信兵也会随时被抽调到前线部队做通讯工作。在前线,我看到很多同志英勇牺牲,因为战斗激烈,也没人来得及埋葬,很怜,同志们战死了很多,同草木共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我被调往西安整编,被编入第十战区继续做通讯工作。之后,参加了北京起义,去了北京战区司令长官部做通讯工作,其间根据部队需要,随时调配到不同部队支援通讯工作,最后调到101军271师318团,仍然干通讯工作,至北平和平解放,后随部队改编到解放军40军华北训练3团。
身份被认可我很满足
后来根据当时对起义部队的政策,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去向,有学习、工作、返乡和去台湾等四种选择,因为七八年都没有回过家,我惦记着家中年迈且常年有病的父母、年幼的弟弟和妹妹,1949年4月份,我选择了返乡。
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姑娘,大儿子在家种地,二儿子在县交通局上班,三个孩子都生活得不错,我很放心。但最让我开心的是,身份被认可,历史问题解决了,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了,我很知足。如今,虽然已90岁了,但我身体还算健朗,还能每天自己做饭,偶尔还去干些农活,没事时经常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有关新闻节目,时常关注着国家大事,生活悠闲而自在。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我很高兴而满足。
采访结束后,天空还在飘着雨,地上泥泞,但赵安国老人坚持送我们到村口。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已90岁高龄的老人,精神这么好。虽然岁月沧桑了这名昔日的抗日英雄,但在老人安详的面孔、眼神中透露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停留在他的心中,永不磨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