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4-12-2 13:38 编辑
留白与蒙太奇
我说过自己是一个不懂书法的门外汉,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不敢对书法大作指指点点。但是,我坚持我自己的审美取向,我不轻易的随众,理由不复杂,人总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挺喜欢国画的,反之我真的不太喜欢油画,并非排外,而是一种也算是鉴赏上的爱好或者叫做偏重。
油画一般说来都是油彩的堆积,当然这是需要充分艺术和画工的堆积,但是,油画一般都是有一些距离感,才会感受到它的美。我在厦门工作期间,认识一对画油画的夫妇,经常是穿着宽大的带着很多口袋的工作连体服,那工作的场景,说实话,你很难把他们和艺术联系在一起,问题是,人家就是搞艺术的。
这大概就属于白天不懂夜的黑。
夫妇二人联袂创作了一幅大尺幅的油画,带有点宗教色彩,后来据说是被一个教堂高价买走了。
多数日子里,这夫妇二人都是接单干活,去过厦门有过这方面了解的朋友应当知道,厦门有一个地方是油画村,哪里美院师生云集,集体创作油画的地方,当然都是商业行为,这年头,生存是第一位的。据我的这对画家朋友夫妇说,他们做决定卖掉那幅饱含着他们夫妇心血的画作的时候,夫妇二人抱头痛哭。
这年头,艺术最后要输给生活,吃饭都成了问题,别的就没有意义了。
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还是喜欢国画多一些。原因也不复杂,我喜欢国画笔墨的简单却又大气磅礴,喜欢国画渲染出的那份你在油画上读不到的意境。当然,工笔国画是另外的一种感觉,先不说。
中国国画,我认为最大的看点在于它的留白,点墨之间,巨大的空间和时间感油然而生。让你看的时候,想象力和感觉会轻易地就进入了画境。
山水风光是这样,即便是钟馗捉鬼这样的题材,画面上一个须发忿张的钟馗,或手里拎着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鬼魅,或干脆什么都没有,但那一身正气的压迫感和杀伤力就在那里。即便是什么“竹林七贤”,也都是在足够的空间感里,看着那七个形态迥异的人物,然后配上几行文字,一枚金石,顿时生动。
我一直觉得,中国画和诗词之间是千丝万缕的,所以,唐诗里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是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简直就是四个画幅条屏。像这一类的诗句在唐诗或者宋词,甚至元曲小令里,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我喜欢国画的那种渲染的意境,和有意无意的留白,因为那一刻,在画面上的留白,充满着和画面一样的意境,让你想象的蒙太奇。中国画是很讲究时空感觉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形成留白的艺术表现。
当然,我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这是不是与我们的修养教育有关,一般说来,古人有格调的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所以,在艺术表现上,也是刻意的不把画作布局弄得满满当当,给人一种无处落脚的感觉。间接的也是一种自谦,而这种恰到好处的自谦,成就了国画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年论坛韦老师给我寄来几张她的画作,生动有趣,忍俊不止,而且充分体现了那种童真趣味,仔细品味,也是在画作上有着足够的留白,我觉得这肯定不是无意。一日我的一个朋友来访,我把这几幅画拿给他看,他称赞说:拙扑之间带着情趣,毫不做作。
我想这大概就是画家们最喜欢的评价之一了。 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