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闲过信陵饮 于 2015-1-13 15:53 编辑
写过各种类型的文字,但是我从没以日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即使有所表达,也是多半以诗歌的形式,但这一次,我不想做一些故做深沉的表达,只想实实在在的说几句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的思考.关于人为什么要生活以及怎样生活,实在是一个很陈旧的话题了,而且它们与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根本性的核心问题即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关系密切,虽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维物主义者很彻底的解决了那两大根本问题,也使得我从此对辩证维物主义失去了兴趣,当然这是题外话,我现在想做一个懒惰的回避,即避开这两个很深刻我认为无法用三言两语甚至千言万语都难以解答的问题而直接进入由此推出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当然,这所谓由此推出的第三个问题,其实是我自己捏造的,哲学史上并没有公论,将人怎么样生活作为第三大问题来对待,但因为我把这个问题看的如此之重,仅次于两大基本问题。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我有些小题大做了。
之所以以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年假里,见到许多过去的故人,欢聚之余,自然少不了象当年一样秉烛夜谈式的交流,然后一交流开来,感觉眼前之人,却已非昔日之人。不过我可以理解,都是成年人了,观点上自然可以有所不同,也应该有所不同,而我所坚持的东西,我发现早已不是主流,即使在我曾经的许多朋友那里,也找不到支持了。所以只好借这篇文字,自我论证一番,以自我安慰,或说自我鼓励。
说到人生活的意义,我突然想起庄子在《知北游》中一段故事,说的是东郭子向庄子问道,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具体点说。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在这样卑下的地方?庄子说:也在稻草中。东郭子说:怎么越发卑下了呢?庄子说:在瓦砾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最后干脆说:在屎溺里。东郭子听到这里,闭口无言了。
这故事初说起来,似乎带有幽默色彩,然而细细想来,其含义之深,不可言传。其实东郭子问的这个道,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当然,也许不仅仅是,但必然要包含着,人生活的终极意义。而庄子的回答,看似搞笑,实则玄妙,他的观点是道是无所不在的,不论在多么卑小的地方,都和在多么伟大的地方本质是一样的,庄子里很多思想一向是我所向往并且赞同的,而且这个回答是完全符合庄子一贯作风的,但是因为东郭子这次问的是个很严肃的话题,那么庄子还用这种一贯作风回答,针对这个回答,我认为庄子是耍花腔。这其实是个万金油式的回答。他似乎告诉了我们道在什么地方,但是这无所不在的道,怎么来指导我们的生命呢?针对这个回答,我们可以推出的结论就是,我们明确的活着是活着,我们不明确的活着也是活着,我睁着眼是一天,我闭着眼也是一天,总而言之,只要我呼吸,哪怕我躺在猪圈里,我也是活着。为什么会推出这个结论呢?就是因为这种生活其实是符合庄子的理念的,他从不刻意强调某些生活方式,他不喜欢世俗的束缚,所以他只想随心所欲的生活,所以他妻子去世了,他还可以击缶而歌。这种状态用在生活理念上,我是可以接受的,我同样不喜欢受世俗束缚的生活,但是用在生活方式上,我却认为,有避世的倾向。
生活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生活,在这其中,我更倾向于精神上的生活,当然有人一定会说,精神上的东西必然要依赖于物质,即唯物主义家所说的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是真的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活着的本质在于精神活着,精神和物质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脱离的,比如说一个人,物质上一无所有,赤贫如洗,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他死亡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没有悬念的,所以我们因此可以把他视作同死之人了,但是只要他精神上很富有,那么到死的最后一刻,他的现实生命正在消散,但是他精神上一样可以活着,他对自己的一生不曾感到虚度,在生活的每一秒钟,他都因为精神的富有而感觉充实,那么他的生命我就可以认为仍然活着,而且活的很好,那么如果有人在他等死的日子里和他言语思想上交流,也许,他的思想会被那人继承,那么他死了,他的精神也仍然活着。而且,我认为,越是在这种物质赤贫的情况下,精神上越能活的精彩,曹雪芹就是越活越穷,但是他的精神收获也因此越来越丰富,他因此得到了永恒的生命,在艺术的精神层面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不想和弱智的人做这种底层的举例论证,所以仅举一例辅以说明,不再多举。
尼采曾经提倡的超人,其实也是在精神层面上提倡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尼采的原因,说道这里,可以会让人觉得我有点推崇唯心主义的观点,如果有人能读出这一点,那么他真是解读对了,我的确是在推崇唯心观的很多说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不喜欢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的原因,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安居,其实也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生活的一种描写。
现代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趋向于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存状态,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观点,这初看起来似乎有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思,是个好事,但我认为,未必是这样,观点可以有很多,也允许有很多,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是如果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因此也不同,那么这就会形成一个混乱的局面,那么这样说来,似乎又是我的不对了,因为观点指导行动,我既然可以接受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却不能接受大家有不同的行动,这实在是我自身的一个莫名其妙的悲哀。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巨作《逻辑哲学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我当时看了之后立即感觉其中奥妙无穷,远比唯物主义哲学家用以解决哲学中两个根本问题的观点深奥的多,因为他有多重意思,其一是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完全符合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解决第一性问题的时候所给的解答,另外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世界时可以被理解的,这就完全符合了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解决同一性问题的时候所给的解答,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直接解决了哲学的两大最根本问题,然而还不仅仅于此,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世界不一定是理性的,对于这层意思,我在读到《逻辑哲学论》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对我在开篇的时候理解出的这层意思得到了验证,这本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在不可言说的地方,保持沉默”。所以我对于我最后得出的这种悲哀,仅悲哀至此,而对于生活的姿势,我将坚持我一直采用的那一种,并且将继续坚持下去,即使在坚持的时候,我是悲哀着的。
文只至此,不再絮言。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