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 腾讯专栏作家
一个年轻女歌手,在33岁这样年轻的岁月,因为癌症复发忽然离世,成为周末网络上最火爆的话题,由此牵引出一连串讨论,谴责那些闯进病房或守候在医院外的记者,追究医生和媒体间的牵连责任等等,我最感兴趣的则是来自平民的声音,好几个跟姚贝娜相同年纪的女朋友,纷纷表示,她不该这么拼,明知道癌症治愈后不该那么劳累,却还频频上台,甚至咳血坚持完成录制。
有必要吗?
难道不是该过另一种保守的人生,像19世纪那些得了肺结核就迫不及待跑到法国意大利度假的贵族小姐,跑到某个温泉胜地每天喝上两大瓶矿泉水,依靠某种颐养天年的方法,确保自己能一路小心翼翼活到八十岁,才依依不舍挥手告别人世。女朋友们说,不就是名利吗,在台上享受千万人的仰慕,还不如在台下享受一个人的精彩,你看她现在得到了什么,已经惨死,还有混蛋记者乔装跑到太平间偷拍照片。
果真如此吗?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看的电影《爆裂鼓手》,有人把它捧为有史以来最棒电影,有人看上二十分钟就说难看得要命,什么鬼东西。
一个打鼓的年轻人,想要做最棒的鼓手。他父亲不以为然,“你可走的路多着呢,到了我这种年纪,就不会想要钻牛角尖”,这个叫内曼的19岁小男生说:我就是想钻牛角尖。
他碰上了魔鬼般的指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爵士乐这种看似轻松随意的音乐,在俩师徒的排练中,完全是魔鬼的步伐与脚步,跟电影名称一样,简直随时随地都在爆裂中。如何做到最好?
魔鬼指挥说,他去音乐学院可不是去当什么指挥,连弱智都会摇摇胳膊控制节奏,他去那是去逼迫学生们突破自己的极限,他不想漏过任何一个大师,不想用那些虚伪的“还不错”来毁掉一个个本来有可能浮现的天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在指挥手下,有学生因为长期抑郁上吊自杀,有人离开,有人转行,但他始终没放弃过,用自己最严苛的要求和最大声的辱骂,来逼出一个天才。
内曼就是那个他看中的孩子,扮演魔鬼教练的演员甚至在金球奖颁奖仪式上道歉:抱歉我打了你这么多个耳光。
这电影的确能让人看着相当不适,普通人从未想过,要成为万中之一人中龙凤居然需要这样艰辛的努力。
而光有努力还不够,内曼放弃了友谊,朋友看起来没什么用,放弃了爱情,诚恳地对女朋友说,自己脑子里只有打鼓,就连陪着你的时候也是,这样下去你只会要求我多点时间陪你,要求我少打点鼓,然后我们只会相互厌恶,不如现在就结束。他女朋友是个还不知道自己要点什么的年轻女生,典型的因为无聊就将爱情当成救命稻草来排遣时间的普通女人。
《月亮与六便士》里以高更为原型的画家男主角说过差不多的话: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
在这些有才华,并且为之奋斗,始终想要到达顶峰的天才心目中,朋友,家庭,爱情,都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只有拿起手中的画笔,鼓槌,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世界。
即使连自己都毁灭又怎么样?内曼说,他宁可酗酒吸毒,34岁家破人亡,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他是谁。
在真正的艺术领域,绝对是不疯魔不成活。你可能注意到,足球运动员们年纪轻轻就结婚生子,琴瑟和谐,成为人们眼中幸福神话的成功演绎,管他是否出轨是否状态不佳,这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到的幸福。
但在各类艺术领域,几乎所有凡世幸福,都跟他们无缘,一个艺术家如果被人称做德艺双馨,那意味着他这辈子其实并没什么杰作,只能在个人生活上令人称道。
姚贝娜是否该拖着刚刚康复的身体,去参加好声音参加一场又一场演出?她确信自己已经好了但内心应该隐隐也知道,这里有一定的风险。在选秀中很多人觉得这女孩阳光正面得有点假,直到今天他们才后悔原来她有着这样的过去,她的正面完全就是劫后余生的笑容。
一个朋友说,值得吗?仅仅为了选秀歌手的光辉,又不是什么格外杰出的艺术家。内曼的家人也替内曼觉得不值,为了音乐就要这么拼吗,音乐,那不就是消遣的玩意,还是爵士乐这样已经在死去的音乐。
你还是不懂,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可以绽放出多么大的能量时,他根本不舍得放弃那片刻的灿烂。
《心火》里姚贝娜是这么唱的,宁可壮烈地闪烁,不要平淡的沉默。
你选择你生到八十岁的平凡人生,你也该为这壮烈的闪烁鼓掌,不然人类生活将是多么平淡无聊,庸庸碌碌。
(本文原标题为:《从姚贝娜到爆裂鼓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