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7月10日,即大唐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大唐帝国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年53岁。谥为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他发丧的消息传出后,在唐朝为官的外国人与来京朝拜的外国使节数百人,伏地痛哭不止,并按本民族风俗纷纷剪发、以刀划面、割耳……表达了巨大的悲痛,以至于流血满地。更有甚者,阿史那社尔与契苾何力居然请求为太宗殉葬,直到惊动了继位的高宗李治,并抬出去世的李世民的遗愿,才阻止了这二人的殉葬念头。
这二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汉人,而是突厥人。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契苾何力是突厥的从属民族铁勒族的可汗。他们后来都投降了唐朝,成为了唐初名将。而且,这二位并非做秀,因为在这之前,契苾何力曾被自己的部署挟持叛逃薛延佗部,他割耳明志,以示决不背叛太宗。
可见,去世的唐太宗深得四夷爱戴。而他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之主。在他的主持下、推动与基础上,汉民族达到了古典中国的全盛时期,以至于千年之后,仍被我们津津乐道。
对他的推崇与评价过多,千古一帝用在他身上,好象才是实质名归。读《贞观政要》、《资治通鉴》与新旧唐书,会有一个印象,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比如他首倡义旗,东征西讨,打下大唐江山。让自己的老子坐享其成,而自己的大哥仅仅是因为出身好,就成为了太子,然后反而不依不饶,非要治太宗于死地。太宗忍无可忍,不得已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元吉,夺得了皇位。即位后,他对内力行检朴,从谏如流、宽刑罚、轻徭役、退奸臣、进能臣,甚至从太子党羽中,重用了很多贞观能臣。对外则开疆拓土,灭突厥,和友邦,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甚至在家庭与感情生活中,他对自己老爹一直孝顺有加,与自己媳妇长孙皇后也是情瑟相谐,对自己的子孙更是充满了慈父之爱,甚至他大小几百战,身先士卒,居然连层油皮也没蹭破过……
这些真实吗?
显然,有这样完美的人的存在,是不能不让人怀疑的。而怀疑的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史有明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至少三次,用不同方法关心记述自己言行的《太祖起居注》与《今上起居注》,并在他一再的关注下,监修国史的房玄龄篡改了历史。
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玄武门。
玄武门的结局是李世民杀死了原太子李建成,并自己的四弟李元吉以及其党羽,然后夺取了皇位。原因是因为,李建成与李元吉嫉恨李世民功大,所以不断地要加害李世民,李世民忍无可忍,才被迫还击。而李建成之所以嫉恨李世民,是因为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从头到尾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而且,李建成与李元吉为人十分不堪,不但没有什么才能,并且荒淫无耻,嫉贤妒能,甚至与父亲的爱妾私通。可以说是禽兽不如,李世民杀死他们,不过为唐朝杀死“二凶”,虽有杀兄屠弟恶名,但却功在千秋,是可以理解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那就需要了解李渊与李建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由于李世民篡改历史的原因,后来的史书很难还原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但却有一本晋阳起兵时李渊身边谋士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记载了与我们所看到史书不同的几个内容:
第一、晋阳起兵,首先提议者是李渊而并非李世民。以李世民当时身份与年纪来看,李渊是主导可能性更大。
第二、在从晋阳到长安的一路征征战中,李建成与李世民分别带兵,二人功劳相当。而且,李建成是独挡一面,李世民身边还有辅佐者。
第三、李渊雄才大略,绝非坐享其成。
第四、李建成绝对是个好人,而且是个政治、军事、为人都堪称一流的杰出人才,所欠缺的,可能恰恰就是太过仁慈而顾念兄弟之情。
第五、李渊对李建成的信任承度,绝对要超过对李世民的信任。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五个事实,还原一下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大约19岁,而李建成28岁。李世民一直跟随在李渊身边,而李建成受自己父亲委派,在河东一代交结当地豪杰。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李建成在河东一代,很得人心。
有个旁证,李世民诛灭李建成后,赦免了魏征,而魏征曾奉命到河东一带安抚李建成旧部,《全唐诗》中录有一首他此时所写的诗。如李建成真如史书记载那样,为何会太宗会有派魏征出巡河东这个举动?可见李建成其实是礼贤下士,深得人心的。
不能否认李世民曾游说自己父亲举兵,而李渊迟迟不动手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李建成正在河东,担心自己一但造反,会牵连李建成,但为什么不能认为李建成才是李渊真正的主心骨?他迫切需要李建成在自己身边——毕竟一个28岁的长子,要比19岁的次子更稳重、可靠。
唐占据关中后,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天下未定,李世民东征西讨,确实为唐王朝的建立创下了不世之功。这也是李建成与李世民产生矛盾的根源。
应该肯定的是,大唐的政治、经济格局基本上是武德年间确立的,而史书记载李渊性喜巡猎,多留太子在京主持朝局。换句话说,唐朝基本的政治与经济制度是在李建成所主持下订立的,他的政治才能可见一斑。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皇嗣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不可能随军打仗,所以李建成军功不如李世民。但平定刘黑闼一役,是在李世民无功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这一战的重要性,可能被史书有意淡化,但李建成的军事能力安抚人心能力也是不容质疑的。
所以,事实的真像并不是李建成对李世民嫉妒,而恰恰可能是李世民对李建成嫉妒。其实,换个角度思考,李世民在平定天下过程中,一直在积蓄自己的势力与力量,也就是早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而李建成所谓对李世民的加害,很可能是史官编造。而只言片语的零散记述中,反而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就是齐王李元吉曾屡次想杀死李世民,但均被李建成阻止。
他显然不是一个无能与心胸狭窄之人,甚至相反是一个宽厚、仁爱之人。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太子如有心加害李世民,怎么会在玄武门之变时不带上自己的卫队?史载,太子被杀后,随从逃走,才带太子卫队于玄武门混战。
总之,历史是由胜利者李世民所书写。所以,李建成势必戴上一顶黑帽子,隐藏在历史角落。而他死后,先被定为反叛,后来被追封为息王,最终被追认为皇太子。他的谥号是隐,隐的意思怀情不尽。居位不终。是一个中性谥号,既不褒也不贬,可能表达了李世民某些心里状态。
有意思的是,李建成的墓志铭被发现后,专家发现谥号曾由灵涂改为隐,这与史书记载大至相符,就是有关部门曾给建成上谥号戾与灵,但最终由太宗确定为隐——也即由贬义谥号最终确定为中性谥号。
这些事情,大约发生在贞观十七年,太宗身体状态开始不好,热衷于服食能延年益寿的丹药。同时,他睡眠状况也不好,由此产生了《西游记》中太宗入阴司的传说,也就产生了秦琼与尉迟恭二将成为门神的传说。这与太子承乾谋反给他带来的打击有关。但可能也与玄武门事变一直是他心头挥不去的阴影有关。
但在玄武门那前途未知,甚至不敢用占卜以求得内心安宁的个萧杀之夜里,一个女人的出现,给这些赴死之士们以莫大的心灵安慰。
这人是秦王妃长孙氏,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小名叫观音婢。她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长孙皇后。不过,她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
玄武门之夜里,正在战前动员的李世民身边,突然站着平常并不见到的长孙皇后。其实,这个举动不用说明,这些死士们都明白,这就代表的是同生共死。虽然,长孙皇后所要同生共死的是自己的夫君,但如此气慨,也足以激励士气。
长孙皇后身上,有着古来贤后所有的品德与经历。她十三岁嫁李世民为妻,与阴丽华的遭遇相同,因晋阳起兵,不得不与自己丈夫分离,音讯断绝,每天担心生离即是死别。与萧皇后相似,在李世民夺嫡岁月里,她每天在用自己的行动,孝顺公婆,友爱下人。与马皇后相似,她不嫉妒,而且压制外戚势力,并能给李世民以很好的劝谏。而且,她极具诗书才华,但可惜只流下来一首《春游曲》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更可贵的是,这个女人身上有着古之列女的刚烈,玄武门之变前夜的举动是一,后来,李世民病重,长孙皇后身怀毒药,以示太宗如有意外,她绝不独生。
只可惜,这个美貌、善良、聪慧的女人贞观十年就去了,年仅三十六岁。她病重期间,如同后世的朱元璋马皇后一样,拒绝了为她祈福而强剃人当和尚的提议。
只是,经过人为修改的史书,所记是否属实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据说,大唐年间所流行的开元通宝(全唐朝流行的货币),上有一道指甲痕,是长孙皇后留下来的。
太宗身上,其实也有一些能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
比如魏征,历史只知君臣之遇,却不知魏征死后,他所推荐的侯君集卷入太子承乾谋反一案,太宗怀疑魏征结党,推倒了他的坟,后来东征高丽回来,想起魏征的好,才恢复了他的坟。
著名的武则天图谶,李君羡就因为小名叫五娘子,然后被太宗找借口杀掉。
还有,我一直不理解以他那样的宽容,为什么执意要杀掉单雄信。
这可能,只是还原太宗是人而不是神的一些佐证。贞观年间,天下判决死囚只有几百人,临近春节,太宗突然作出决定,让这些死囚回家与家人团聚,约定来年再来京求死。
然后到了约定的日期,无一人逃亡,太宗随后赦免了他们。
如此,国如何不治?
这可能,就是大家心中,梦回的唐朝。
而太子建成恐怕只能是牺牲者,而太宗,终是功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