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计划对中国战局、政局以及财政,均产生了重大而微妙的影响 “马特霍恩计划”离不开中国的协助,但国民政府并不清楚该计划的真实目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中国战局、政局乃至中美关系,都产生了许多非常重大而微妙的影响。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五点: 其一,变相满足了中国的精神、物质需求。精神层面,虽然该计划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远程轰炸日本本土,而是“为原子弹载机B-29的改进、实战直接提供经验”,但国民政府一直以前一目的为认知。所以,确如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史学界所言,该计划“满足着中国的精神需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抗战信心。物质层面,二战期间美国同时向中、英、苏三国提供援助,以中国所得最少,“实际数量,几不足供英美军一师作战一星期之用”,故蒋介石在1943-1944年一直坚持要求美国必须援助中国空军500架飞机;罗斯福则用“马特霍恩计划”中的B-29重型轰炸机变相“满足”了蒋介石的需求。③ 其二,该计划的公开面目是“轰炸日本工业基地”,对日军产生了不小的震慑作用,刺激了日军的对华侵略。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其出发点之一,就是认为:“美机的袭击台湾,表明了空袭日本本土不仅是宣传,现在已经到了实行的阶段。同时,近期如果出现B-29型飞机,可以判断从中国西南部起飞,也能空袭日本本土。这一情况强烈地刺激了大本营”,所以,《一号作战要纲》中,“摧毁敌人主要空军基地,从而抑制其活动”,被列为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④ 其三,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危机。为了给“马特霍恩计划”提供基地,四川省在1943年-1944年抽调了约50万民工,在新津、邛崃等11个地区修筑B-29轰炸机的前进机场,史称“B-29特种工程”。⑤这一“特种工程”的耗资,加上驻华美军的开支,共高达330亿元法币之多,而1944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不过200多亿元法币,由此引发了两国间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危机——中方希望美方或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或直接以美元支付其在华开支,以挽救中国财政崩溃。美方一开始表示拒绝,后因中方以停止修建B-29轰炸机所需机场为要挟,美方表示可以支付美元,但双方在美元与法币的汇率问题上,又纠缠了长达半年之久。当1944年底双方达成协议时,法币通胀已无可挽救。⑥ 其四,使国共两党的舆论天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界有研究认为,1944年罗斯福之所以强烈要求派遣美军观察团前往延安以及华北的中共根据地,是因为“马特霍恩计划”需要在这些地方建立观测站,以获取必要的气象资料。为压迫蒋介石允许美军观察组进入中共区域,罗斯福甚至派遣了副总统华莱士访华。虽然美方一再向蒋介石解释,派遣观察组前往中共区域,只是为了给成都的B-29机群获取情报,“美军对共党并无任何兴趣”。但经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诸般运作,这一事件确实极大地影响了国共两党在国内舆论场中的权重。⑦ 其五,“马特霍恩计划”也是蒋介石得以成功驱逐史迪威的关键之一。二战中后期,美国的各种在华事务当中,以“马特霍恩计划”为最优先级,如陈纳德在给罗斯福的信件中所抱怨的那般:“自从放弃缅甸计划后,中国战场似乎就只剩马特霍恩计划了。”所以,当史迪威在1944年与蒋介石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就很难得到来自华盛顿的坚决支持,最终只能被蒋介石赶出中国——事实上,史迪威并不清楚“马特霍恩计划”的真实目的,当他得知罗斯福在中国部署B-29轰炸机后,感受是:“罗斯福又砍了我一刀”,他甚至在日记中认为“罗斯福一直在算计我”。⑧ 1945年8月6日,B-29轰炸机携带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9日,原子弹再次摧毁长崎;15日,日本投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B-29轰炸机的战地试飞,乃是在中国,由“马特霍恩计划”所完成。 缺乏机械,中国民工套上拳头粗的竹缆绳,来回滚压几吨重的石滚修筑B-29轰炸机机场,此即“B-29特种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