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闹元宵
文/莫零
我可以很自豪地对大多数徽州地区以外的小伙伴们说:你们小时候谁都没过过我们这儿这么热闹的元宵节。
是的,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那是正经八百的元宵灯会节,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全县城各个乡镇会派出最得意的舞龙灯队伍到县城里来比赛,那场面,用宋丹丹那个白云的话来说,真是锣鼓喧天,鞭炮满地啊!
打从我记事开始,每年十五去县城看龙灯就成了大人孩子们的固定习俗,正月十五那天,早早儿就吃过了晚饭,天刚擦黑就忙不迭地要去县城中心的制高点占领最佳的观赏位置。最好的地点是税务局楼上,这里的二楼视线开阔,能一览无余所有涌向县城的龙灯队伍。我爸神通广大,不知怎么认识了税务局看门的李叔叔,因此每年总能享受着VIP的待遇,坐着高背椅子,嗑着瓜子,喝着健力宝汽水儿。
所有的龙灯队伍都会到电影院门口的广场集合,由主持人向主持奥运会开幕式一样地播报来自哪里,有多少种龙灯。围观的群众们就会各自相认队伍里熟悉的亲友们。如果有幸识得舞龙头的领队,那可就真是值得骄傲了,领队会从龙头上扯下两根龙须系在认识的小朋友腰上,这可是消病减灾的好东西,我妹妹小时候就有幸系过,但病却也没少生,估计就是个好的念想而已。
舞龙的场面才是真的好看,不仅要先游场舞龙,还得斗龙,那不仅需要身手敏捷矫健,还需要团队配合。我爸从前在下面的兰关乡承包厂子,各乡镇舞龙的经费由政府和民间各半,我爸是个热闹人,自然是又出钱又出力,还积极参与到排练中去,于是那一年的龙灯队伍里,我也被分配举了一盏马灯跟着游场,甭提有多自豪了。
那年月,什么道具都得自己置办,过完了初二,镇上的老少爷们儿就聚集到镇小学操场上扎龙灯,换灯罩,练习舞龙技巧。先用竹蔑扎出龙的框架,还要刷上桐油,然后用铁丝细细加固好,确保每一截龙身都轻巧耐用。那时候已经不兴点蜡烛,都用小灯泡,身上背着电瓶,杜绝了很多火灾事故。服装也得统一,大多是黄梅戏剧团里借来的,剧团还派来化妆师帮忙装扮,小孩子们可就激动死了,一窝蜂挤在周围,等着化妆师们忙里偷闲给点个红红的美人痣,又或者涂个大红嘴唇什么的。
舞龙的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大家都以能参加舞龙而感到荣耀,也促成了好多对好姻缘。但舞龙头的年年都那两三个人,据说龙头最难舞,且是龙灯队的灵魂。
舞龙的时候,两条龙不能迎面碰上,假若一条街道上有两个龙灯同往前进,那就相安无事,如若面对面而来,要么一队避让,要么就要斗龙,斗赢的先走。为了保存体力,大多数龙灯是要相互避让的,也有一时兴起要斗一番的,那可就让观众们大饱眼福了,两队须使出浑身解数,将对方的龙头压制在下方才能获胜,那真是比电视里演得要精彩数倍,还有的斗着斗着动了真格开始打群架的。农村人淳朴,一点玩闹都能当真,这时就需要舞龙头的出来调解,观众们跟着劝说两句也就散了,以合为贵嘛!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我第一个本命年,那年有个乡镇独辟蹊径,用大卡车扎了个凤凰,卡车上提花灯的都扮上七仙女董永,梁山伯祝英台这样的戏曲人物,甭提有多轰动了。全县城的龙灯都抢着在这台凤凰车前舞龙,斗龙斗得难舍难分……
时过境迁,我已经二十多年没看过这样的元宵灯会了,每年只能从同学群里浏览点照片,视频过过瘾,自打前年习大大上台,不知怎地,地方上就取消了这个难得的龙灯会,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不再流传,真是十分可惜,今天恰逢元宵节,猛然想起这些往事,就当是记录下来缅怀一下渐渐消逝的传承吧!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