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贾平凹谈文学(转帖)27-29楼有更新
查看: 4164|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平凹谈文学(转帖)27-29楼有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4-14 06: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5 08:49 编辑

【编者按】2016年4月11日,2016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春秋讲学”活动开幕。这一回,方方给喻家山学子请来的的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刚刚写完《极花》的贾平凹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教学楼,面对喻家山的大学生,进行了少有的长篇演讲。

腾讯文化将分上下两篇整理发布贾平凹现场演讲的内容,以下为演讲实录上篇:

文学被边缘化,但不会消亡

现在的文学被边缘化了,许多人都在怀念上个世纪80年代那种情况,那个时候大家还很小,或许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文学特别热,一个短篇小说可以全民阅读,一个作家可以在一夜就爆红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文学有太多的新闻元素,到现在媒体高度发达,新闻元素完全从文学中剥离了,文学就成了纯粹的文学,现在整个社会不热衷于文学可以说是特别正常的事情,文学毕竟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小部分人最敏感的活动,如果说人人都是搞写作,都来空的也不行。

我们遇到这个时代,应该是社会的大转型期,这个时代非常传奇,也非常诡异,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或许我的年龄大了,我经常在家里的时候坐在窗前发呆,有时候看到外面的街道,看到一座座高楼,楼上的广告和门牌,路两边的草木,来来往往的人,人都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突然想到那些盲人是看不到这些的,而我却看到了,就感到非常新鲜和惊奇。平常没有这个感觉,突然间想到了。

如果你是一个盲人,突然间刚刚睁开眼睛就会感到特别新鲜和惊奇。我做饭的时候,到厨房里把水龙头一拧水就流出来了,一按煤气灶上的开关火就燃烧了,我就经常想到我小时候怎样在泉里去挑水,当时我家离泉还有一段距离,下雨、下雪路特别泥、特别滑,挑半桶水回来是特别不容易的,尤其是烧柴,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煤,只有柴,把山上的树全部砍了,30里以内没有树木的,砍了之后还要背回来,就感觉如今水这么方便火这么方便,就十分快乐。但是有时候看到我的孩子,看到邻居和一些朋友,他们整天都在说减肥,到现在这个时候说减肥的人很多,或者是不吃,或者是少吃主食,只吃素菜,只吃水果,吃各种营养品,我就想,他们是靠什么长这么大的呢?就是吃主食长大的呀,人类生存的主食就是大米和面粉,如果长大了要追求美,就只吃蔬菜、水果和营养品,那能美吗,能健康吗?如果人都长得像一朵花,上帝造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8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6-4-14 06: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4 07:02 编辑

      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文学,当今的文学似乎也是这样。当今文学被边缘化,除了上面我谈的原因以外,文学本身也有了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确实太精巧,也太华丽,就像清代的景泰蓝一样,而中外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些现在看起来显得很简单,有些可能显得很粗糙,但它们里面有筋骨、有气势、有力量。文学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是关乎他的胆识和趣味,“怎么写”关乎他的聪明和技巧,这两者都重要,而且是反复的,就像按水中的葫芦一样,按下这个,那个又上来,这阵子强调这个,过阵子又强调那个。在目前,当社会在追逐权力和金钱,在消费和娱乐,矛盾激化、问题成堆,如陈年蜘蛛网,动哪儿都往下掉灰尘,这个时候我们强调怎么写,但更应该强调写什么。

     文学被边缘化,但并不是有些人担心的文学就要消亡了,实际情况是爱好文学的人越来越多,各地都有不同层次的文学活动和规模大小不一的文学讲堂。为什么说它消亡不了,因为文学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和人的各种欲望一样,你吃饭上顿吃了下顿还想吃,昨天吃了今天还想吃,从来没有厌烦。至于从事文学的人,写作的人,他能不能写出作品,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正由于文学是与人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潜质和本能,这个人能不能成功,成功与否,区别只在于这种潜质和本能的大或者小,以及后天的环境和他本身的修养优劣决定的。

      我曾经到一个人家的院子里去,他的院子里有一堆土,这一堆土是翻修房子的时候拆下来的旧墙堆起来的土,堆在院子里还没有搬出去,下了一场雨之后,这个土上长出了很多嫩芽子,一开始这些嫩芽子从土里面长出来的时候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一样的颜色,一样都长两个小叶瓣,当这些嫩芽长到四指高的时候,就分辨出了哪些是菜芽子,哪些是草芽子,哪些芽才是树的苗子。它们在两个瓣才出土的时候,我估计每一个嫩芽都是雄心勃勃地要往上长,实际上最后只有树苗才能长高。当时看到这些土堆上的嫩芽子的时候,我心里就很悲哀,因为这些嫩芽长出来了,即便你是树的嫩苗,可这堆土主人很快就要把它搬走了。所以说一棵树要长起来,要长高长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品种,一方面还要取决于生长的环境,文学也就是这样。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4-14 07: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4 07:03 编辑

      我的文学青年岁月

      记得40年前,当时我是20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

      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条件特别差,但是热情特别高,也不梦想在各单位当什么科长、处长,那个时候很年轻也不急着谈恋爱,一心只是想着文学,一见面就是谈文学,要么就是写东西。那个时候写东西就像小母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叫声连天,生下来还是一个小蛋,而且蛋皮上还带着血。从那个时候一路走过来,走到今天,回想起来有喜悦有悲苦,写出来作品就像莲开放一样喜悦,遇到了挫败就特别悲苦,这种悲苦是说不出来的。

      上帝造人并不想让人进步太快,当一个父亲从123开始学起,慢慢学到什么东西都会了的时候,这个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并不是从他父亲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步,又从123开始慢慢学起。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根本做不了多少事情,即便是像我这样的人,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文学工作,我也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才稍稍懂得一点小说怎么写、散文怎么写的时候我就老了,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精力和激情。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整夜不睡觉,一篇散文基本上是一个小时就可以写完,那个时候文思泉涌,现在老了,现在最多写上两个小时,写一下就看看厨房里有没有什么吃的,就坚持不下来,精力和激情就大大消退了。

      我在西安也带过学生,带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我给他们讲文学,我一般不讲具体的东西,文学上的具体东西就没有办法讲,只能是大而化之,比如怎样扩大自己的思维,怎样坚持自己的思考,怎样建立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怎样改造建设自己的文学观。我觉得这些是根基,是需要整个儿来把握的。别的东西都可以自己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慢慢体会、慢慢积累。

      讲文学如同讲禅宗,有些东西可以说出来,有些东西说不出来,一说出来就错了,就不是那个意思。就像人走路一样,作为人,生下来慢慢就自己会走路了,但是如果你给他讲怎么走路,要先迈出左腿的时候伸出来右胳膊,然后把左腿收回又收回右胳膊,再迈出右腿把左胳膊再伸出去,这个人就不知道怎么走路了。所以很多东西是不能讲的。严格来讲,文学写作是最没有辅导性的。

       我一直认为,文学其实就是一个作家给一部分人写的东西,一个人的写作不可能让大家都来认可,就像吃饭一样,有人爱吃川菜,有人爱吃粤菜,在陕西吃的是那种面,到你们这里就要吃热干面。我自己平常是吃素的,我承认肉是一个好东西,但是我就是不吃它,因为我吃了以后不舒服。

      读书也是一样。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学校里武斗造反之后,学生全部都跑了,学校都空了,我的中学就是一个平房,里面开了一个小窗口,就是图书馆的借书口,那个口能钻进去一个人。我和另外两个同学钻进去偷书,进去之后房子很黑,堆了一地书,一人摸了一本出来,一本是《鲁迅杂文》,一本是《红楼梦》上册,另一本是《矿山风雷》。

      当时我就把这几本书拿回来读,那个时候年龄也不大,我觉得读红楼梦就有感觉,能想象那些人的事情,说的那些话,好像多多少少我都能理解,但是我读《矿山风雷》就读不进去。你说我没有矿山方面的生活经历,但是我更没有类似大观园那样的生活经历呀。作家是各人的路数不一样,或者说品种不一样,这就像萝卜就是萝卜,白菜就是白菜。狗,你给它吃肉,它只给你看门,你给鸡吃菜叶子,它还给你下蛋,你不让它下,它还憋得慌,这就是品种不一样。

      别人问我什么叫故乡?在我理解故乡就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故乡,父母不在了,就很少或永远不到那个地方去了。那么作家呢?作家是以作品而活着。大多数作家我看到的都不是社会活动家和演说家,如果你太能活动,太能讲话,古语中说,“目妄者叶障之,口锐者天钝之”,意思是你如果目空一切,什么都看不惯,天就会用一片树叶子将你的眼睛挡住,让你变成一个瞎子,如果你伶牙俐齿,尖酸刻薄,上帝就让你变成一个哑巴。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4-14 07: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4 07:05 编辑

      文学是天赋,也需要方法论

      今天让我来讲文学,我实在是作难,文学方面的事情太多太多,有些问题我自己这辈子搞不懂、搞不清。我常感叹,我拿了个碗到瀑布下来接水,瀑布下来的水量特别大,但是用碗接不了很多水的,最多是接一碗水。我来讲,就讲一些我曾经困惑过,而在之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吧。

      每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先看了某一部作品,产生了自己写作的欲望,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这样,起码我是这样。开始搞写作完全是爱好和兴趣,只是说写作时间长了,写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会产生责任感、使命感,你才会发现文学的坐标其实一直都在那里。一个省有一个省的坐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坐标,国际有国际的坐标,你才明白它并不容易。这就像男女谈恋爱、结婚、过日子是一样的,开头完全是一种爱好,完全是喜欢爱,后面就要承担很多责任。

      我们学习中外名著或者是我们敬仰的大作家,为什么?文学是起起伏伏的历史,一种观念一种写法兴起,从兴起走向没落,这时候必然就有人出来,有了新的观念,新的写法,这些人就是大师,就是大作家,就是开宗立派的。

      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些人在想了些什么,这些人在做了些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些想法,怎么就能有了这些做法。中外很多大作家,你可以具体的研究,读作品、评论、专著,你总能摸清很多作家的路数和写作规律,你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很多东西,当然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作家你是没有办法学习的,你根本学不了,不说外国的,不说现在的,就说古人,有的你就没有办法掌握他的写作规律。或许这是一种天意,上天在每个时期都会派一些人下来指导人类的,如同盖房子一样,必须要有几个柱子几个梁的。

      我们不可能是柱是梁,但我们要思索柱和梁的事,起码要有这种想法,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写作一定要扩大思维,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环境限制得太多,尤其在中国这个国家,它限制人的东西太多,所以一定要扩大扩展思维,要明白文学是什么,作为你个人来讲,你要的是什么,你能要到什么。

      我记得我在年轻的时候搞创作,自己常常也很疑惑,一方面自己特别狂热,什么也不管,一天坐在那里看书或者是写东西,但另一方面总怀疑害怕自己最后不成功,如果写到最后没有成功,那个时候成功的标准就是发表作品,或者是写出好作品别人能认可,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叫成功,如果写到最后,写了十几年、二十多年,最后是一事无成的时候,早知道我还不如去炸油条,去街道上摆一个地摊。

      当时很矛盾,请教过很多专家,也请教过很多编辑,但没有一个人能知道你能写下去或者是写不下去,也没有人敢说你能不能成功。后来自己写的时间长了,别的功能消退了,也干不成别的事了,只能一条路这么走了。后来自己有了一个想法,有了一个体会,就是任何人能不能把事情搞成,每个人自己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吃饭一样,你到一个朋友家或者是一个陌生人家里去做客,人家给你盛了一大碗饭,你看饭端上来了,你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能不能把它吃完,如果吃不完就盛出一点饭,只有那些傻子本来只能吃半碗,一下子端起一大碗开始吃,最后给人家剩了一大半。文学创作上的感觉也是这样。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4-14 07: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4 07:06 编辑

      经典名著是学习创作的好方法

      学习经典名著,学习大作家,我的体会是主要研究人家的思维,研究人家的观念,就要思考,你对这个世界是什么看法,你对这个社会是什么看法,你对生命是怎么体会的,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文学观。没有自己的文学观,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你的写作必然没有灵魂,必然没有你自己的色彩,也没有自己的声音。能有自己的文学观,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能量的表现,文学最后比的是人的能量。

      就拿题材来讲,我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为什么对这个题材和内容感兴趣呢,你选择题材就是你的兴趣和能量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家能量小的时候你得去找题材,看哪些题材好,适用于你写。一个作家能量大了之后,题材就会来找你。

     我在30多岁的时候,写的时候有一种苦恼,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什么东西,为此和许多朋友有过交流。我在文学圈的朋友交流不是很多,我在美术界的朋友特别多,我的文学观念很多是美术上过来的,有很多现代观念和传统观念都是从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方面吸收借鉴的。我问他们,他们也经常遇到不知道该画什么的问题,没有什么可画的感觉,但是有些作家往往没有感觉,不知道要画什么,但是还要每天到画室去画画,有些作家说常画常不新。我后来明白这种状况就叫没感觉,一旦没感觉就歇下来等着灵感来。

      创作灵感确实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它不来就不来,它要来的话,你坐在那等着它就来了。我经常有这种体会,就像收藏一样,我自己爱好收藏,我家里摆满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常常是今天我收藏了一个图形的罐子,过上三个月、五个月,差不多另一个类似图案的罐子自然就来了,又收藏到了。

      在选材的时候,不要你听到或者是看到、经历到了一个什么故事,把你一时的兴趣勾起来了你就去写,起码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琢磨这个故事有没有意义,表达的是你个人的意识还是集体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选材之前首先要看你的故事里传达的是个人的意识还是集体的意识,即便是集体的意识,在集体意识里面你个人的独特性又是什么样,一定要把这两点搞的特别清晰。

      比如一车人去旅游,司机在前面开,到了九十点,你说司机把车停一下,我们去吃饭吧,我估计满车的人都不同意停车去吃饭,因为大家那个时候肚子都不饿。等到12点的时候,大家肚子都饿了,你说师傅把车停下来去吃饭吧,全车人都会响应和支持你,你表达的虽然是个人的东西,但是你表达的是集体意识,能表达集体意识的时候你把个人的意识写得越独特越精彩越好。

      你在写一个人的故事的时候,这个人的命运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某一点交叉,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时代的命运在某一点契合交集了,你把这一点写出来,那么你写的虽然是个人的故事,而你也就写出了社会的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伟大的故事。这就像一朵花,这个花是你种的,种在你家门口或者是你家外面的路口,可以说这个花是属于你个人的,是你家的,但是它超乎了你个人,因为你闻到这朵花的芬香的时候,每一个路过的人也都闻到了这朵花的芬香。

     本文为贾平凹在华中科技大学“春秋讲学”现场演讲第一课·演讲实录上篇。如果大家感兴趣,下篇明天再转吧。。
2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4-14 07:30 |只看该作者
下篇一起转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4-14 07:38 |只看该作者


  呵呵,花开好!下篇明天才会登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4-14 07:43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6-4-14 07:38
呵呵,花开好!下篇明天才会登出来。

知道!怕你明天不转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4-14 16:10 |只看该作者
挺好,对贾平凹来说是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就是假以文学之名的又一个哈姆雷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4-14 16:21 |只看该作者
归隐宋朝 发表于 2016-4-14 16:10
挺好,对贾平凹来说是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就是假以文学之名的又一个哈姆雷特了。


  宋朝兄好!其实,诚如贾平凹所言,文学是很难谈的。但毕竟是一种经验或言一个思路,大家多听毕竟有益。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6-4-14 18:05 |只看该作者
所有的大文学家都是大思想家。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6-4-14 18:08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说是看着贾平凹的小说成长起来的。

我读书的时候刚好开始读贾平凹。

多数人都读错他的名字,叫他”贾平遥“。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6-4-14 18:12 |只看该作者
我看他的中短篇比较多些。废都没看完。

西北作家群,长篇的看了路遥和陈忠实的。中短篇的看的张贤亮和贾平凹的多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6-4-14 18:12 |只看该作者
哥有十多年没好好看小说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6-4-14 18: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4 18:08
可以说是看着贾平凹的小说成长起来的。

我读书的时候刚好开始读贾平凹。

这名字起的跌宕起伏的,都平了,又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6-4-14 18:15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烟云 发表于 2016-4-14 07:01
经典名著是学习创作的好方法

      学习经典名著,学习大作家,我的体会是主要研究人家的思维,研 ...

最好有视频。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6-4-14 18:16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 2016-4-14 18:13
这名字起的跌宕起伏的,都平了,又凹了。

再起伏点叫凸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6-4-14 18:1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4 18:16
再起伏点叫凸凹。

又凹又凸,那可真平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4-14 18:40 |只看该作者
以前看过贾平凹的一段话就很生气,现在一看这个就更生气了。我必须谈谈文字。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6-4-14 18:44 |只看该作者
嗯嗯 发表于 2016-4-14 18:40
以前看过贾平凹的一段话就很生气,现在一看这个就更生气了。我必须谈谈文字。

求小主在书房开帖,与贾平凹开战。

我为你摇旗呐喊。

虽然我不一定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6-4-14 19:15 |只看该作者
严格来讲,文学写作是最没有辅导性的。
============================
我很赞成这一点。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讲的,其实这是写作规律。

论坛有人收弟子,我就问过,你给弟子讲啥啊?

讲文学理论,我怀疑这个老师自己是非真的懂,再说学了多少理论也未必会写小说啊。

比如我。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4-14 20:17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4 18:12
我看他的中短篇比较多些。废都没看完。

西北作家群,长篇的看了路遥和陈忠实的。中短篇的看的张贤亮和贾 ...

陈忠实的《白鹿原》,当年写的时候,他发誓说要写出一本死了可以当枕头睡的书。
结果拍成电影,迅雷看看上的广告语是,“叫床声真大。”
当时真想替陈先生大哭三声。
中国文学举步维艰,这是不争的事实,看看观众们的嗨点是哪,迅雷看看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
所以,中国读者,至少一百年内,无法成为知音式读者,中国作家因为缺少读者群的正面支撑,也很难在目前的水平上有所突破。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4-14 21:39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经典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4-14 23:06 |只看该作者
刘创驾到 发表于 2016-4-14 20:17
陈忠实的《白鹿原》,当年写的时候,他发誓说要写出一本死了可以当枕头睡的书。
结果拍成电影,迅雷看看 ...

有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高考。

只要高考题目转向当代文学,就拯救了当代文学。

我想对现在的教育体制骂一句娘。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4-15 08:36 |只看该作者

  没有。不过,贾先生一口陕西方言,有了听着也费劲。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4-15 08:40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4-14 18:12
我看他的中短篇比较多些。废都没看完。

西北作家群,长篇的看了路遥和陈忠实的。中短篇的看的张贤亮和贾 ...

  我和四哥差不多,最早好象是看的商州系列。《废都》还是读过的,而且我一只以为这本书应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当然无关情色,其实更多的是写出了新文人或者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苦闷与徬徨。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4-15 08: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5 08:46 编辑

      写作是一种生活和生存的方式

      贾平凹:有人说我每年都有部长篇,其实不是这样,我没有那样的能力,基本上一看到线索最快都是三年,因为写完以后出版社就推迟出版,有好多东西没有再写。有人说你不要再写了,写得太多了,人家没看完就快写完了。

      我觉得,写作一方面是一个生活方式,确实有很多感受。我平常不怎么进城,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对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农民的记忆比较重的。邓小平说他是农民的儿子,我确实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发生的事情直接牵连着我。

      五四时期鲁迅写的乡土文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写乡土文学,描写生活的时候写得特别丰富,作品都是非实写的。十多年前,乡土文学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东西、令人悲伤的东西,有批判、揭露。我们经常说文学在衰败,传统文化在衰败,近来的十几年,我觉得衰败的速度是极快的,快得令人吃惊。在很多地方高速路公路沿线的村庄,有一些地方,只有在大寨子前面见过人,其它完全没有人。从门缝里看进去,黄草半人深。我们乡镇南山和北山比较偏远的村寨子,在我前几年去的时候,村寨人少,村和村合并。去年我去了以后,乡和乡要合并。我特别心里不是一个滋味。前十多年,乡土文学里面还有批判,这十年以来,批判都没办法批判了。

       《极花》这个故事是我十年前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我的老乡是拾破烂的,他孩子来了以后被拐卖了。我没有亲自参与解救,但是我也在关注。解救是几个人在房子里研究,看人救上车没有,后来半夜搭回来,说人已经回来了,我们才去睡觉。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当时还没有想到写书,这个事件当时觉得写出来意思不大,就没有写。等我去年和前年跑了几个地方,看到刚才说的这种情况以后,我想起这个故事,就以这个为由头写了《极花》。

        写《极花》的目的不是说要写离奇的故事,一个贩卖麸曲的故事,我不喜欢太情节化的故事。我首先想通过拐卖人口的故事表现出现在的人群,这是最基层的。故事后面,村子里几乎就没有女性,凡是姑娘都是打工,宁愿嫁到郊区,城市漂泊,跟年纪大的丈夫耗在一起。年轻媳妇一旦出去,就不回来了,要么离婚,要么就走了,偏远山区都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有一些村庄就开始消失了。这就是说不出的感受,我想把它写出来。《古炉》、《带灯》是线性结构的,《极花》是写成一团的、在一块儿的,把字数大大地压缩,变成最短的一部长篇。

         另一方面,写作是我生存的一个方式。现代社会很多人特别焦虑、恐惧、紧张,而最大的幸福就是心安,神不安、心不宁是最大的威胁。对我自己个人来讲,写作是一个安宁的过程。写出来变成作品后,希望更多人看到它,希望大家正视这个社会、这个时代。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4-15 08: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5 08:47 编辑

       不能把乡村和农民问题化

      梁鸿:中国的水墨画空白也有意义,空白和墨在一起构成一个总体的意义。没有说出的沉默也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和说出的意义同样重要。这可以返回来重新反观我们关于乡村的书写和存在。我们写农民、思考农民生活和乡村生活的时候,总是把它想成空白,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所以在我们的笔下很多时候农民是沉默的,这种沉默是真正的沉默,是被突出出来的沉默,这跟中国生存的现状有关系。

      正如水墨画白和黑是完全一体化的存在,《极花》里的胡蝶、黑亮、黑亮爹和整个村庄的存在是一体化的,不能简单地将其看成一个拐卖妇女的故事。我特别不愿意把乡村问题化,不愿意一个作家一定要用一种问题化的方式看待乡村,因为这样我们可能把农民问题化了。当农民被问题化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符号化,就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的存在。

       尽管每个人物的立场不一样,但是,在《极花》这个色块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在这部作品里面才是平等的。作者虽然花了很大的笔墨在写胡蝶,但是,黑亮、黑亮爹他们并非就是沉默的、就是一个压迫的力量存在,他们的内部还包含了其他生命力气。比如,黑亮是鲜活的,虽然确实拐卖了胡蝶,但是同时也试图寻找一种跟胡蝶交流的可能,也试图压抑自己的性的要求,没有就用一个男性的暴力去强暴胡蝶。

       当我们思考乡村问题时,我们总是二元对立化,容易把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生活作为两种生活来看待。贾平凹老师这么多年以来不断地打破这种界限,《秦腔》几乎也是一个色块;《秦腔》里面的人物和天地共生,他们跟这个时代也是共同生活的。《带灯》里面的带灯也试图做沟通,不但是时代沟通,不但是农民做沟通,更重要的是自己做沟通。

      贾平凹老师写《极花》时,打破了生活的界限,这是一个作家理解世界的眼光和理解社会的方式。怎样打开乡村的内部风景,把风景变成一种跟我们一样往前行进的生活,这是当代的描写乡村的或者关注乡村的作家所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任务。

       从贾平凹老师这么多年的努力可以看到,不管他多么有声望,不管他多么熟悉这片土地,他依然是带着一种疑问,一种让他的心灵更加融入这片土地的心态去描写他所熟悉的生活。我读完《极花》的时候我不觉得他在写一个拐卖妇女的故事,他是在写怎么样和这片土地交流的一个故事,包括胡蝶后来为什么回来了,这里面包含特别大的疼痛,我们今天说这些问题不单单是社会赋予我们大的断裂的问题,同时也面临个人情感难以安置的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4-15 08:4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去的烟云 于 2016-4-15 08:48 编辑

        天才写作不需要写那么厚的书

       陈晓明:贾平凹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他的创作力非常旺盛,让我们惊异、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感佩。他写完《废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批判和争议。90年代初,知识分子处在失衡的状态,文化处在衔接转型时期,要重新出场,重新获得一种社会的表达的方式,批判性的话是出场的唯一形式。批评可以表达历史主体地位、道德的一种高地、一种思想的锐利和道德的优缺性。《废都》汇集了那个时候纠结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书写文学史的时候会感佩贾平凹先生在文学上那么大的创造力,能够给历史提供非常厚重的东西。

       在《废都》之后,贾平凹先生又有《秦腔》、《高老庄》、《怀念狼》等等作品。《秦腔》从关心知识分子,关心文化的困惑、困境的问题,转过去关心乡村中国,获得社会的各种认可。《秦腔》的写法和《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废都》的笔法我们可以感觉到那种飘逸、轻盈、空灵的东西,但《秦腔》我们会感到它是贴着土地走的稚拙,甚至非常粗劣,大巧若拙的东西,其实都不屑于大巧,就是若拙。

       我在90年代初认识到一个问题,贾平凹先生复活了中国古典文化。80年代我们反传统、反思潮、反创造,到90年代,进入传统文化的复归,贾平凹先生从美学的意义上复归中国经典文学。

        很多人认为《极花》在贾平凹那么多作品中显得比较单薄。我认为,大手笔有时候不需要写那么厚,天才不需要写那么厚。《极花》放在西方那是很厚重的作品了,大家觉得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像一部插曲、一部变奏曲。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今天会对写得很厚的作品会有一点怀疑。所以我很欣赏《极花》的节制和经验。像贾平凹这种大作家,不必要写那么厚。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感,这个现实感不止是说现实当中发生的问题,而是这种现实感的强大。他从《秦腔》、《古炉》、《带灯》,《老生》里面已经涉及到当下的问题,在《极花》里,贾平凹着眼于对乡村中国历史的关注,构成了乡村中国历史的一个长长的谱系,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特别是书写现实的难度尤其大。

       关注乡村中国,不止是城市妇女被拐卖的命运,而是乡村中国今天的生存状态。为什么会导致乡村出现那么多残酷的、惨烈的事件?我们需要反思这个问题。贾平凹先生不是简单地去谴责,而是要让我们关注它、发掘更深层的轨迹,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解决的途径。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4-15 10:2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