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完后,一直想记点什么。能写什么呢,这位老人,我一无所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一位妻子的思念,这是一位母亲的思念,这是一位老人对过去鲜活日子的思念。当三个人,只剩一个,就象满口的牙,经不起岁月磨枥,剩一只在唇间,它的孤独,它的突兀,那么触目。
百度了作者杨绛,1911年生,现还在世。本书2003年7月出版,那时,老人己92岁高龄。
这部书名,是女儿圆圆住院时写的,病总无情,她拟了十二章,写到五,人己远去。书的附录一,收集了女儿的手稿。那些歪曲的字迹,划去又添上的词语,真实记录了女儿心里的父母,还原了作者重病时对父母的眷恋与关怀。不是文字的哭诉,只是对父母生活细碎的叮嘱,比如提醒母亲做什么菜式,哪种面条好吃等等。真实的牵挂,不是高大全,只在那每餐每顿的一碗饭。
女儿1997年去世,离60岁差几个月。
老人生命里另一位重要人物,比女儿先来到她世界,比女儿后一年走的伴儿钱钟书。老人说:“那是一个梦,一个万里长梦”。在这个梦里,她随他一起去牛津旁听,一起去巴黎求学,一起去日内瓦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三年时间,由初到牛津的浅浅自卑,到巴黎日内瓦的独立身份,由笨手笨脚学打领带,到生孩子做饭弄家,这对新婚伉俪,尝着生活的苦,品着知识的甜。
有使命感的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是为国为家。1938年,他们放弃巴黎大学还有一年的奖学金,毅然回国。
战争,现实乱过预想。夫妻分奔,流离失所,为一家饭碗,为共同的梦。八年后再重聚,钱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分离。”70年前的的誓言,读着它,我眼里满是泪水,写这句话的老人呢,她的心海,涌着什么样的浪?
记得有人说,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堪称优雅,一位是胡适,一位是钱钟书。在沦陷区,这位优雅的知识分子,在父亲和亲人眼里,是无志,没出息的,只好文章,生活无着。生活的窘迫带来自我贬抑。一次,有人送来一担西瓜,夫妻两认为绝不是送自己,让人送到楼上弟弟家去,结果别人说是送他的,又从楼上拿下来。女儿圆圆对着西瓜满眼佩服,“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引得夫妻俩哈哈大笑,老人感慨道:“可怜的钟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这心酸的童贞,纵时间流逝,象烙印,这么深这么深。
解放后,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各自的事业,清贫着,快乐着。文革,亦是该去的去,该来的来。
这场梦呵,留下那么多美好,也上演了沉痛的悲伤。知道女儿旧病复发,无以为治时,“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象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这位坚强的老人,随着女儿丈夫病情逐渐加深,她的心上,布满了血泡,千疮百孔的蜂巢,是她的心吧?
岁月是慷慨的,给了他们六十多年相守的时光,又多么无情,让三个人的往事,一个人守。都说好梦留人醉,却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书里极少述及学术专业,也淡离各自大家,紧绕一家三口的聚散离合展开。全书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简短一页;第二部:我们仨走散了,记录了孩子丈夫病中老人的所思所想;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也是全文重点。
书首页,有钱老手书诗信,含蓄的爱恋,直白的父爱,书信背面,是92岁老人笔录的钱于孩子2岁时作的小诗。字体清晰有力,显示老人健康的身体和年轻的情怀。后附附录有三,录一即为先提到的圆圆手稿;录二为三人平常留言小纸,有嫩稚的钱老所画菜谱,有摧人泪下的重病中孩子写给母亲的新年贺年卡;录三,收集着孩子给父亲的随心漫画。无论是首页知识文人的浪漫情怀,还有附录生活留言的温馨朴实,无不显示出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相亲相爱,相走相携。愿这些真实的温暖,陪伴老人,一直,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