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6-6-21 15:16 编辑
王开岭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方式,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的青春期没有网络,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再孤独。 ——王开岭
王开岭,男,作家、媒体人。1969年生,山东滕州人,曲阜师大政治系87级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在《人民文学》发表诗歌作品。1991年毕业后客居济宁,先后创作散文、思想性随笔、文学评论一百五十余万字。近年写作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主要发表于《方法》、《天涯》、《随笔》、《黄河》、《书屋》、《东方》、《社会科学论坛》、《博览群书》《人民文学》、《世界文学》、《长城》、《散文》、《散文·海外版》、《美文》等。现居北京。历任央视《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栏目指导和主编。著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激动的舌头》、《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等十余部,入录国内外数百种优秀作品选。其作品因“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而在大中学校园拥有广泛影响,入录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新语文课本》和各类中高考语文试题,被誉为中国校园的“精神启蒙书”和“美文鉴赏书”。
人物访谈 1 谈作家:最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
记者:您的阅读札记《跟随勇敢的心》是深夜精神漫游、与大师对话的结果。您在其中提到不少作家和作品,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是谁?您眼中的好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王开岭: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如果只能读一部书,那就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吧,它能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而不再胡乱求教或求助于别人。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最推崇的是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其为“人类作家”,其属于我方才说的第三类。而茨威格,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之后,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会变得不耐烦。
仅就文学而言,不妨多读两类东西:一是经典,比如契诃夫、托尔斯泰、康帕斯托乌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川端康成、奥威尔、罗曼•罗兰、茨威格、卡夫卡、雨果、海明威、马尔克斯、沈从文、丰子恺、汪曾祺、孙犁等人的作品。二是当代作家的好作品。另外,一定要读点诗歌和哲学,精神构成中要有一点务虚的和形而上的元素,而这恰恰最接近语言真相和生命真相,诗歌和哲学提供的就是这个。
罗曼•罗兰有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好作家的标准,好的书和作家本人,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
记者:您好像特别喜欢史铁生,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王开岭:史铁生是一个心灵恳切、精神诚实的人,是一个涤清了生命浮华的人,是一个和自己充分对话的人,这非常难得,只有特殊命运和特殊的生命状态,才能实现这一点。他是安静的、祥和的,而我们是喧嚣的、骚动的。他是一杯纯净水,我们是混合饮料,掺了多少东西,自己也不知道。虽然我的一些朋友是他的朋友,但我们没见过面,也没有这冲动,我觉得安静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美德。我在用心灵注视他,我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无论于这个城市,还是这个时代,空气中有他的成分。这种成分让我感到欣慰而满足。当他去世后,我感到了难挨的孤独,你觉得空气成分瞬间变了。这就是他的意义。包括王世襄,他们去世时,我在做新闻频道的《24小时》节目,当晚我们加了条新闻,我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2 谈古典:故乡的风景与儿趣都不见了
记者:您对逝去的东西似乎情有独钟,甚至给《古典之殇》起了个“纪念原配的世界”的副标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数量的增加,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很多东西,把过去想象得那么好,会不会有过度美化的嫌疑?
王开岭:《古典之殇》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我想让他们知道父辈的童年,我那代人的童年是和大自然一起的,我们的玩具就是大自然本身,书中有篇文章叫《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讲了我的初中作文,里面提到的乡村风光和种种儿趣,二十年工夫,它们全不见了,被“发展”吞噬了,而这些自然风光和生活美学,它们曾经存在了几千年,而我们这么快就开始回忆了,这让我心情沉重,我决心把这本书放大了来写,与其说它写给过去,不如说写给未来,写给想在一个美好的国度过一种美好生活的人们。历史,会在未来的某个地方,等着我们,会再次相遇。而且,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相遇。
记者:在您的文章中,也有很多深层次的反思,爱恨都很强烈。
王开岭:一个人,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建立起与时代的关系,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
你的关怀力越大,就越会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越深沉,就会更深刻地看清爱的敌人,遭遇那些威胁美好事物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保卫,为了爱,为了你爱的人和事。爱与恨,既属于感情,也属于理性,是交织在一起的。熟悉我作品的读者会发现,几乎每篇文章中,它们都同居在一起。
要关心时代,要关注我们这个生存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责任有多大,才情就有多大。生活态度就是写作态度,这是我的写作立场。我觉得一个好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赤子。
3 谈阅读:一个人的心性与气质来源于此
记者:从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您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
王开岭: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方式,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的青春期没有网络,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再孤独。
在这个电子媒体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的内心会安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茗,犹如和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对坐,你会笼罩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你不会有这种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和焦虑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而是咕咕嘟嘟吞水。
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它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里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现在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阅读”就是一方水土。当然,水土的成分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效果。
记者:作为比较专业的读者,您是如何从茫茫书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的?
王开岭:我给年轻人的提醒是,不要接触太多畅销书和明星书,顶多快速扫一眼,不要让它们占据你的书房和时间。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它的快餐品质,它是为取悦你而策划出来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粗糙、轻佻、狂欢、诱惑的气质,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
一本好书,生产方式上一定有一种“手工”的品质和痕迹,其主人一定是沉静、含蓄的,不喧嚣不浮躁,同时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工期。人生,若能找到一些好书并安置在身边,那你就很幸运,就很富有,相当于你住在一栋优美的房子里,不仅有好的情侣,而且周围都是好邻居。
积累好书,确实需要一些渠道,比如你可追踪自己喜欢的某个作家,从他的阅读经历中发现线索,如果你欣赏一个人,那么他欣赏的东西很可能就适合你。另外,生活中可寻找一些高质量的书友,把他们的资源变成你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