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解玉玲珑 于 2016-12-5 21:30 编辑
老虎出差了,明天回。给他发了几条微信,默默就掉泪了。这两天有点易感,是因为周六下午睡觉时,梦见母亲了。我在梦里哭啊哭,直到把自己哭醒了。母亲走了转眼快一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道母亲现在过得好不好?去年这时候,我为母亲吃着素呢。眼见着母亲一天天往死亡的路上奔走,拽都拽不住。唉……人生有多少自己无法左右的事儿啊,生老病死,都得眼睁睁地受着。 不说也罢。
《祭公谏征犬戎》这则故事,周六晚上就看过了。因为跟牛帮和蔫怪约了周一才开始,所以就算等着他们了。故事内容简单,周穆王想征犬戎,大臣祭公谋父劝他别打。理由是周先王,包括不窋,武王从不乱用兵,用兵必正义且有礼有节。并且犬戎王又没违背先王订立的礼法,还有所准备了,咱们这么乱打一气,就违背先王教诲。穆王不听,出兵征讨,得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结果呢,人家犬戎以后再也不尊周朝的礼法了。
对我来说,知识点在于这一段:“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两个问题,一是,五服具体指的多少里?另一个是,对待五服不同的态度。 《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出书,《国语》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二者相差时间不是太久。可见这个五服距离之说值得采信。我没在周礼等书上发现关于此五服的说法。
对待“五服”的态度反映的周天子对待属国的礼节:分近远依次为修意,修言,修文,修名,修德,修刑。孔子对于周礼是极为推崇的,他说,“周监于两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还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有这么一段话:“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礼莫大于分也。”所以《资治通鉴》是从魏赵韩三国分晋开篇,而正是在此事上,“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可见,对一个国家来说,礼是很重要的。周穆王自坏先王之礼,为治国大忌。
故《国语》第一篇选《祭公谏征犬戎》与《资治通鉴》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