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开富贵 于 2016-12-17 20:06 编辑
女人天生会叙事性,所以名著中写得好看的一半多都是出自女人,比如飘,比如奥康纳的短篇《好人难寻》
作者能用不带丝毫烟火气的语调,去不厌其烦地写一个自私而作死的老太太害死一家人的故事:儿子们本准备去弗罗里达,她想去老家田纳西,于是就让儿子看三个逃狱的杀人犯,说正往佛罗里达去,你往那里就会害死全家人。
而去旅行时候,老太太又抢先一步占据车里最舒服的位置,还偷偷用篮子带上猫,要知道带一只猫住路上沿途的汽车旅馆多么遭人厌; 而在去佛罗里达的路上,老太太看到一处地方里自己田纳西老宅附近处看起来近似,就忽悠两个孙子孙女说这里离老宅20公里,老宅夹墙以前藏有金币,忽悠两个孩子逼着爸爸调转车头去看看。
折去的路上因为太难走,加上猫突然跳出蹦到开车的老人的儿子肩膀上,导致翻车,还好,车最终还是翻成四轮着地,但是坏了,这时候老太太才想起,其实自己的老宅并不在这次往佛罗里达的路途,而是去田纳西的半路上,这下不仅吓得不敢说自己记错了不说,还装着内伤想躲避责备。
这时候正好三个越狱的杀人犯感到,本来准备帮忙发动汽车,谁知道老太太一眼认出是报纸登出的杀人犯,还多嘴喊了出来,这时候,就被拉着灭口了,先是儿子和孙子被拉到树林里,响了两枪;再接着是媳妇和孙女还有怀抱里里的婴儿也被拉到树林,响了四枪。
而在此过程中,老太太一味地对这其中一个领头的拍马屁想求对方放过自己,先是夸对方是好人,再用宗教去劝对方,看对方不信教,又迎合对方。 一出口求情就是你不会杀一个善良的妇女吧,而不是你不必要杀害三个孩子,一边听着树林里杀儿子孙子孙女媳妇的枪声,一边只求自保,哀求对方放过自己。
最后甚至想摸对方肩膀,对其说:“你就是我的另一个孩子”,结果使得这人方案地闪看,给了老太太连续三枪
最后对话很有意思:
“这位老夫人嘴真够碎的,是不?”
“她要是一辈子每分钟都有人朝她开枪,会也会变好的”
其实从最后一段对话中才反应出作者是多么厌恶这种碎嘴又祸害的老太太,我想凡是长期跟婆婆一起住过的媳妇们,以及长期跟岳母住一起的,尤其那种碎嘴又坑家庭的那种, 我想看了这篇觉得写得太解气了,尤其最后三枪,简直是爽得不得了
但奥康纳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使得大多数理解力不好的人无解了,甚至豆瓣还有这么一段很奇葩的评论还挺有代表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的老奶奶,她从故事开始就开始感叹当今社会好人难寻,但虽然她口上这么说,但其实在她内心,她还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即使在遇上了叫Misfit的恶棍,她也坚持认为他是个好人,甚至在他残忍地命令手下杀死了她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后,她还傻傻认为他是个好人,甚至在Misfit用枪对着她的胸口连射三枪的那一瞬间她还是深信不疑的”
这说明两个问题,人类情商相差太大,还有就是你没有如此的经历,你就绝对感受不到其中的感受。
用这么淡淡笔调,写一种自己厌恶至极的人,甚至还以天真和理解的客观的耐心铺叙,这种已经过了愤怒的愤怒劲,而百炼钢成绕指柔的淡意,显得手法是如此的美妙和高超。 真正的厌恶就是这种,貌似已经客观、已经看透和理解,想不出激烈的愤怒语气和冲突就这么一点一丝去用细节去烦死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