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7-2-24 08:32 编辑
大师们的“背影”
我在上大学读中文那会儿,所有的教材刚刚从文革余孽里爬出来,基本上都带着文革的色彩,虽然没有伟人语录之类的,却在很多敏感的话题上,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不知所云。有门课叫《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在想一想,简直就是涂炭我们这些特别想读书的人。
前些日子,有档节目叫《诗词大会》好像很火,什么才女才子们都登台。我没正儿八经的看,对这些孩子们的记忆力,自然有所佩服。当然,一边看,一边替自己阿Q般的愤愤不平,想当年,就这些玩意儿,对我而言,虽算不上百分百,却也手到擒来。所以,前几天在手机流行一个什么诗词大会五十句上下句,我一上手就是96分。因为,不吹的说,唐诗宋词,那些所谓的名篇大家的东西,当年基本都会背诵。如果说有唐诗三百比较热,我至少能完整的背下二百七八十首,毕竟那会儿记忆力没问题。
现在,只能喟然长叹:廉颇老矣,连饭都吃不动了。
事实上,我对我当年学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有一本《当代文学史》)是一直有太多微词的,因为那是明显的用曲解历史的春秋手笔,刻意的隐瞒了文学历史里,其实我们绕不过去的东西。
一本现代文学史,除了鲁迅的高大上,就是左联的丰功伟绩,实在躲不过去,勉强提一点张恨水,郁达夫,叶圣陶等。而那个时代,大批熠熠生辉的人,被隐身了。当然,这也好理解,这是需要。于是我们看到左联的伟光正,鄙夷的看到鸳鸯蝴蝶们的猥琐。
也别说文学造假,造假的东西多了去,以至于假的让我们习惯了。
于是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共的代表左翼联盟,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等,就那么凛凛的站在教材里。至于刘半农,胡适等等,基本是属于另册的,换一个说法,他们存在或者不存在,都无所谓。
所以, 毕业很多年后,一日和同学聊天,他忿言:让他妈的那些破教材坑毁了。原来那个时代,有那么多才华横溢,堪称大师的人们和作品。
我哈哈大笑。
八十年代,人们谈爱情都小心翼翼,谁敢去张扬张爱玲?弄个萧红让你知道一下就不错了。
所以,徐志摩们,都被看管着,偶尔一两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也是觉得很酸的。哪里有迅儿哥的“救救孩子”来的振聋发聩?
骗亦有术,骗亦有道,这都是修为,你信不信不重要。
现在,我们偶尔看看站在远去的民国时期,那些文化才子大师们的背影,不能不叹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才气,他们的那种倜傥,也许是我们这些后辈们需要咽口水的。这不是你能背多少唐诗宋词那么简单。
我不知道现在学中文的孩子们的教材是啥样子,但是,我相信与我们当年学的那些东西肯定不一样了,因为面对历史,我们绕不开。
说真话,是让人崇敬的。
所以,2008年,我搬迁新居的时候,我把我当年大学的教材统统从书柜里清除,给了收废品的。
怀念一个时代是需要理由的,当你终于拨云见天,也许你会感到历史其实也不复杂,只不过为了某种需要,而被复杂了。
毫无疑问的是,现在去看新文化运动,我们不能不承认,曾经有一批大师级别的人物,就那么凛凛然的站在那里,如果历史还懂得尊重,就该还原他们该有的面目。
否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舔着一张卑微的脸,也学着鲁迅那样疾呼:救救孩子?
人血馒头吃的太多,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麻木的伸着脖子的围观者,该醒来,摸一摸自己的吃饭家伙,终于醒悟:原来这玩意儿不能治病,只能害人。 好像就是这样。 2017年2月24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