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兵 于 2017-5-14 21:01 编辑
解读徐霞客
一个奇人,一本奇书,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以他的双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游记》作为徐霞客一生的主要成就,由他的好友季梦良整理而成,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景物、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既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书中对我国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记述详尽系统,是世界上较早的一本关于岩溶地貌的论著。
饱尝河山美 收尽天下奇
徐霞客生活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书中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的下定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所喜爱的事业。当他科举失败之后,重新埋头于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之中,并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是徐霞客迈向旅游生涯的开端。这一年,他肩负背囊,手持雨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从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30余年,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贵州、云南16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在外出旅游考察的过程中,得到了他母亲的大力支持。母亲激励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70岁高龄,还满怀豪情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的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
怀着宏伟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遨游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徐霞客在应举成风的时代,不入世俗,以考察大自然为已任,可算得上我国亘古第一人。
不避风雨 不怕虎狼
崇祯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当时,徐霞客已51岁,在此之前,他虽然多次外出旅游考察,但大多如期而归,因为他时刻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这一年,当他母亲去世以后,徐霞客少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可以无忧无虑地外出远游了。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云南,历时5个春秋。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他长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而且还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在这次考察途中,徐霞客普经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他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国大西南的夙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规劝徐霞客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进行考察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如果他回故乡的话,他们可以为其备好行装。而徐霞客则以事业为重,毫不动摇地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不定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志不能改变。”
他甚至做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这了克服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不耻向乡里人借贷,或用别人惠赠给他的物品向村妇换得数筒粮食或变卖几个零钱作为继续考察的经费。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河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
徐霞客所具备的“不避风雨,不怕虎狼”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并且也是在科学上做出诸多贡献所必备的最为可贵的品格。徐霞客虽不如岳飞、郑和那样英勇善战,但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一部惊天史书,为探险事业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