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笔中情 于 2017-5-16 22:21 编辑
德国是如何全面反思二战的?
媒体一直说日本没有像德国那样全面反思战争,想知道德国在这方面具体都做了什么,如何评价其深刻程度?
今天我们看来,德国似乎反省的不错,跟东方的邻居日本简直是高下立现,但实际上,德国的反省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其中的复杂和曲折也并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德国的反省,跟二战之后德国曲折的国运密不可分。要明白德国为什么会反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试着回答一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是德国的认识,其次是德国的行为,最后是世界的反应。 一、德国对于反省必要性的认识 二战后德国确实进行了反省,但反省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分为明显的阶段。 1.政治经济因素下的反省(1945年-1960年) 二战后,满目疮痍的的德国,几乎只剩下一堆建筑垃圾。二战后,占领军控制着德国,在德国开展了针对纳粹的排查和审判。德国纳粹的主要军事头目和团体在纽伦堡审判中(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都被判决定刑。盟国试图对全体德国人进行排查,但因为规模过于庞大,同时冷战爆发,全面排查最终不了了之。即便如此,这次盟国的整顿也是成效显著——此后纳粹分子再也没有活跃在德国的政治舞台上。在盟国的处理下,德国的反省有了基本的政治基础。只是,德国的最初道歉行动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盟军高压下不得不认同的“接受审判”。 另一个方面是恢复经济的需要。战后美国为了复兴欧洲,对抗社会主义,开展了“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关键则在于实现美国政治上的目标。美国扶植西德对抗苏联固然是主要目的,但是美国也希望德国承认过去的错误。 为了发展经济,德国必须和邻国保持友好的关系,开展合作。这其中最重要的国家就是法国。首先法国希望萨尔地区在政治上脱离法国,而这一点是德国不能答应的。德国没有实力同法国争夺萨尔的归属,倾向于发展同法国的关系,和平解决萨尔问题。同时,为了恢复经济,也同时给予法国一个承诺,即德国不再从工业领域准备战争,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标志着法德在经济上开始融合。 然而民间却没有马上的反省自己的过错。纽伦堡审判中揭露的纳粹罪行让德国民众感到震惊,但他们普遍认为这是“胜利者的审判”,同时反对各国舆论对德国人“集体过错”的指责,而且,当时德国已成废墟,德国人流离失所,每日都为生存而奔波,无暇顾及清算纳粹历史,大部分德国民众对纳粹历史的冷漠、沉默,乃至回避,更遑论反思了。首先是“成王败寇”的心态。虽然纳粹第三帝国的迷梦已经毁灭的荡然无存,但是德国普通人只是认为失败了,而不是认为自己做错了,犯下了罪行。其次,沉醉于纳粹宣传的迷梦后,德国人一朝梦醒,心中满是伤痕。政治上的幻灭让德国人缺乏反省自身的亢奋,普通人只是回避这段不久前的历史。大家谁都不愿意提当年。50年代开始,德国兴起了废墟文学。海因里希·伯尔的50年代的小说《在桥边》就展现了刚回复战争创伤之后不久,德国人精神的空虚,空虚的人们关注着没多大意义的事情。 2.德国社会在道德上对纳粹暴行的反省(1961年—1980年) 二战后,德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德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可在二战之后,食品短缺。饥馑的记忆至今笼罩在德国人的心头。加之政治上的幻灭感,让德国人更是沉湎于工作之中来回避过去。许多德国人抛妻弃子奋斗在工作岗位,这也导致战后新一代出生的德国人缺乏父母的关爱,青年时期则更加叛逆。 在二战结束了二十年之后,渐渐有人开始敢于反思二战的历史,反思自己的责任。1963年,在法兰克福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分子的审判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战胜利20周年之际,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海因里希·吕布克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解放日发表讲话,联邦德国开始打破对纳粹罪行的缄默,社会舆论开始广泛讨论大屠杀。这时,疑惑和叛逆的年轻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德国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们并不是参与者,没有为自己错误掩饰的压力,他们更多的展开了反思。于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问父辈们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大屠杀?什么是集中营?你在战争中做了什么?你是不是纳粹党党员?国人再一次遇到了奥斯威辛幽灵后,没有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更为年轻的一代,他们需要从父辈那里得到关于第三帝国和他们参与其中的确切答案。这些年轻人甚为激进,这种情形引起了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并导致对政府机构组织的普遍批评。而在审判中被揭露的纳粹犯罪事实无疑给年青一代带来精神打击,他们首先是不知所措,继而是羞耻,最后是强烈的愤怒,被压抑的情绪终于在1968年学生运动中爆发。 60年代西方国家与西德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他们的共同反对目标是美国的侵越战争以及本国的保守势力。在西德,纳粹德国的历史及其在西德残余势力是西德学生运动攻击的独特目标。那些探究前纳粹精英们的生活及职业生涯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许多曾经踞高位的纳粹官员毫发未损,毫无悔悟地又出现在联邦共和国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大屠杀的罪犯,因为正义之网的疏漏而成为漏网之鱼。这些人相对安稳地度过了50年代。学生运动爆发后,他们的纳粹历史遭到了年轻一代的清算。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与高级官员、西德总理基辛格(非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她说,她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仅20年,一位原纳粹党员与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1969年初,联邦总统吕布克因其在纳粹时期在一个曾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的工作经历受到舆论的攻击,只得匆匆下台很快,这种讨论与反思在社会上形成舆论。之前的逃避更多的形成良心上的谴责,媒体也在大规模披露战争中的暴行,很多人继续回避已经不可能了,每个人对自己良心的拷问都十分沉痛。1966年—1967年,德国遭遇到了一次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长期高达8%增速的德国经济,突然遭遇到0.7%的负增长。保守派强调经济成长的口号受到了质疑,公众更多的开始反思德国一直以来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一次的危机,让德国的反思成为主流,整个社会舆论翻转过来,逃避再也行不通了。 1969年,担任了十多年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当选为德国总理。西柏林地处冷战一线,数度的柏林危机让勃兰特深感和解的重要性,就任总理后开始了新东方政策。1970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1970年12月7日参观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时,惊人的跪在石碑前,这一幕也是德国反思的标志。 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1973年10月16日,阿拉伯国家宣布联合起来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缺乏石油让各发达国家叫苦不迭,各个国家纷纷转向,不再保持中立或支持以色列,转为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但德国是个例外。在欧洲主要国家纷纷转向阿拉伯之际,德国出于良心上的愧疚,仍然坚定的支持了以色列。在经济利益和道德反思之间,德国毅然选择了后者,成为反思在政治上起关键作用的转折点。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对纳粹德国暴行的反思,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稳定与主流的共识,不受一时一事的左右。 3.德国对二战的反思融入民族认同(1980年至今) 1982年,保守派的科尔政府再次上台,整个70年代弥漫的左派气氛转向。反思纳粹又遇到了新的问题。60年代成长起来的反思一代的确在德国占据了绝对主流,但是植根于德国传统的保守传统却也并非就此消散,随着科尔的上台,纳粹主义的声音又产生了一次反复。 科尔并不想替纳粹翻案,但纳粹分子认为机会来了。六七十年代的反思运动是伴随着左翼思潮一起而来的,当这一思潮退去,对于历史的反思有凭什么扎下根来呢?另外,德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近代以来,民族认同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保守传统的兴起也是德国人追求民族认同的结果。 1983年,西德出现了所谓的“希特勒日记丑闻”。著名的《明星》杂志推出了所谓的“被发现的”“希特勒日记”。德国舆论一片震撼。保守势力欣喜若狂,叫嚣 “应该改写纳粹德国历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记”很快被证实是伪造的。“日记”虽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来的篡改历史的心愿却是真实的。 随后的1985年5月8日,在庆祝二战胜利四十周年的联邦众议院仪式中,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对二战的胜利予以肯定,称“这是对德国的解放”。这次表态对澄清西德与纳粹一刀两断的立场起了重大作用,回应了之前一系列的声音,这些声音企图撇清德国人的责任。 随后几年中,历史学界、新闻界和政界都进行了反思二战时期德国历史的攻防战。 1990年10月,两德重新统一。这一次的统一圆了德国人的心愿,保守派的诉求因此变为如何加速两德融合,为纳粹开脱的声音没有了市场。同时,随着论战的激烈,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得以澄清,在较为平和的社会心态下,国防军、纳粹文职人员无罪的说法一一被戳破。 90年代以后,对纳粹德国的反省更趋多样化,也更深入人心。影视媒体等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起到了巨大作用。以著名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为例,德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举行讨论。其余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诠释了这一主题,在德国影响力巨大。与正面的历史教育不同,影视作品能够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更为直觉地接触纳粹历史。以犹太人命运为主题的影片更能使他们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以希特勒为主角的影片则能使他们通过“一场与魔鬼的约会”对其幽灵产生更大的免疫力,后一种影片的成功不仅表现了德国电影界的艺术水平,也反映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熟。 在整个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弥补了民族认同。东西德二战后再次分裂,统一后,对于纳粹德国的反思成为维系整个民族的一个精神纽带。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想起自己的国家,就想到那段罪恶的历史,并不断忏悔和恕罪。这样一种共同的情感把整个德国民族捆绑在一起,变为民族认同中最坚实的部分固定下来。即“因为我对纳粹的那段历史愧疚和忏悔,所以我是德国人”。领土边疆、语言传统、历史文化等等,这些因素并不能完全把德国塑造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而二战后对于纳粹的忏悔做到了。对于现代的德国领导人来说,对纳粹德国的历史表示忏悔,就是在团结国家,加强民族认同。 2005年5月10日,位于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举行了庄严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样一个国家政治中心的纪念碑,代表着整个国家最坚实的政治信念,给与了世界关于反思过去最好的回答。 二、德国反省的内容与方式 德国为防止法西斯悲剧重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一反思的历程体现在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德国跨党派的一直在对纳粹罪行进行道歉和忏悔 德国在二战结束之初,就有人向侵略的国家和人民道歉,但这些人主要是当时就反对纳粹政权的。德国社会对于二战的反省主要集中于知识领域。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主张与西方交战国,特别是与法国和解,也支持与以色列建立友好关系,对犹太人作出赔偿。德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确定的。 但是到了5、60年代,情况则有些变化。随着西德建立,非纳粹化行动草草结束。阿登纳对历史问题采用“实用主义”方针,既承认纳粹犯下的罪行,给予犹太人赔偿,但又强调德国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使西德人在整个五十年代都没能反思历史,只谈论盟军对德国的轰炸、东部领土的丧失,以及数百万被驱逐的难民、战俘。“集体失忆”大行其道。 西德人当时还极力反对“集体罪责”的说法,用阿登纳的话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 但是到了60年代,新生代的年轻人则不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不满意父辈们对于纳粹罪行逃避、蒙混过关的态度,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生代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不断有关纳粹的罪行挖掘出来,每个孩子也会质问自己的父母在纳粹中究竟做了什么。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许许多多的人站出来表示对于过去的忏悔,被迫或自愿的道歉。整个社会风气转向。之后,德国领导人开始普遍对纳粹罪行道歉,不管是社民党或者保守派等等,无一不恪守这一原则。 至于德国领导人的道歉则是数不胜数。德国历任的总统与总理都曾道歉过。特别著名的是1970年年底,在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的惊天一跪,为德国曾经屠杀犹太人而忏悔。最近的以今年为例,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5月10日访问俄罗斯,再次表达了的二战历史的忏悔,并去无名烈士墓献花。 1996年起,德国为向外界展示官方在受害者认定上的态度,设立了一个新渠道:即国会议长在新设立的“纳粹主义受害者纪念日”(又被简称为“大屠杀纪念日”)仪式上的演讲。该纪念日被设定在1月27日盟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那一天。现在,每年5月8日的二战结束纪念日,德国领导人到会发表讲话,表示对于那段罪行深切的反省。 2.用法律来惩处纳粹 1945至1946年进行了法律的裁决,在纽伦堡审判中,共有5025名罪犯以战争罪被判刑,死刑判决806例,其中486例被执行。然而从50年代开始,德国颁布了一系列的赦免法律,让很多纳粹分子走出牢狱,甚至还担任高级公职。但这种情况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时间到了60年代,社会上要求清算过去历史的声音不断的增大。1963年,德国在法兰克福举行奥斯维辛审判,审判历时20个月,全程得到全国的高度关注。人们对于其中暴露的纳粹罪行感到震惊,很多人愿意站出来表示道歉与反省。针对追诉时效对继续追究纳粹罪犯的不利影响,蒂宾根大学社会学教授达伦道夫在1965年1月公开提出,德国不仅应该继续惩处纳粹罪犯,而且应该延长1965年5月8日截止的追诉时效。 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最终,联邦议院作出了决议,对纳粹罪犯的追诉时效期限延长至1969年。1979年7月3日,联邦议院接受了取消对纳粹谋杀罪行和集体谋杀罪行有追诉时效的动议。至此,对纳粹罪犯的追究将无限期继续下去,纳粹罪责也因此持续地成为一个公众广泛讨论的直接涉及德国政治文化的主题。 现在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全国不允许有纳粹标志物。否认第三帝国侵略罪行或宣扬种族歧视,对犹太人进行恶意伤害者,将受到法律惩罚;藏匿在国外的纳粹罪犯一旦发现线索即进行追捕,归案后进行审判。另外,德国的法律有5%的门槛限制,没有超过5%得票率的政党不能参与国政,这也避免了极右翼力量上台。 3.对于反纳粹的青年宣传教育 在二战结束初期,随着民主体制的建立,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发生了从“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的根本转变。其中,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作为政治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机构,在其领导下,构建了包括学校政治教育、各州政治教育中心、各政党政治基金会、大众传媒以及从事政治教育的其他社团组织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政治教育体系更新了政治教育的方法,确立了适应社会形势变化的新的政治教育主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模式。 德国通过公民教育,确立了现代民主理念,彻底将旧德国的臣民教育,纳粹国家至上的教育改变。在历史教育中,根据新发现的罪证,不断修改教科书,进一步揭露纳粹统治的罪恶与反人性。为让下一代反思和铭记这段历史,德国法律规定了反思纳粹历史在历史教材中的最低比例。柏林市当代史教学大纲专门强调“纳粹独裁”这一主题为必修内容,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德国如何走向纳粹独裁,探讨和评价纳粹是如何走上灭绝欧洲犹太人之路的,反思德国社会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野蛮的状态。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反思纳粹的奠定了基本的教育基础。 课本和课堂教育只是其中之一。战后出版了大量的反思纳粹统治,揭露纳粹残暴的书籍。其中《珍妮日记》是其中著名的代表。这些社会上的书籍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德国经济腾飞之后,更是建立许许多多的纪念馆。一些纪念馆直接以集中营为蓝本,直观的展示了纳粹种族屠杀的暴行。其它如波兹坦纪念馆,纪念三国领导人对德达成的决议。还有2005年修建的欧洲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成为众多去德国的游客必到之处。在国外,还有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每年也会有组织大量的德国人前去参观。遍布德国的二战遗址,无不时刻提醒着德国人反思那段愧疚的历史。 除了学校教育和书籍以外,影视作品也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连续剧《大屠杀》让普通德国人首次真正思考“集体罪责”的可能性问题。90年代,电影《辛德勒名单》也轰动一时,德国组织了大量中小学生观看了这部影片。其它经典影片也不少。这些影视作品不像历史教科书的强制,而是以一种引人共鸣的作用,反思和批判纳粹的暴行。 最为著名的是《证词:犹太人大屠杀》这部长9个半小时、以二战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为背景的纪录片,导演克劳德•朗兹曼花11年拍摄完成。导演寻访当年事件发生地,访问经历者,包括幸存犹太人及纳粹分子。但整部纪录片过于枯燥,虽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笔者观看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4.向受害者特别是犹太人提供赔偿 二战后,同盟国企图让德国负担沉重的战争赔款,甚至一度想把德国变为农业国,永绝后患。但是紧接着的冷战开始,这些赔款都不了了之。苏联原本从东德拆卸了大量的机械设备运回国内,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又重建了德国的工业体系。西德直接受益于马歇尔计划,迅速的发展经济,赔款的问题也没有下文。可是德国并有没推卸责任,取代赔款的是受害人赔偿。 从二战后第一届政府上台开始,经济赔偿成为联邦德国的一种基本道歉手段。1952年,德以两国签订《卢森堡条约》,创下战败国主动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先例。据统计,到2000年为止,被害犹太人群体获得的赔偿超过1500亿马克。1956年,联邦德国通过《联邦赔偿法》,把赔偿对象延伸到所有受害者。新世纪初德国政府又联合一批大型企业,对纳粹时期的“强制劳工”赔偿了100亿美元。这些赔偿遍布欧洲各个国家,至今仍在继续。 除了受害人赔偿之外,为了欧洲的和解,德国承担起一战赔款的责任。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确又不公平之处,其中的赔偿金额也过于巨大,但是德国还是毅然的概括承受。条约规定德国要支付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这个金额相当于今天4500亿美元,因为需要分期付款,赔款金额被增加到3000亿金马克。1983年,德国还完了最后一笔战争赔款,但赔款并没有完全结束,直到2010年10月3日,德意志联邦银行严格按照《凡尔赛条约》规定向战胜国支付了最后一笔6990万欧元的赔偿金。这些赔款,反映了德国巨大的诚意和坚持。 5.承认和尊重战后边界 战后德国变更的边界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萨尔区、东普鲁士,分别与四个国家,即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波兰有关。 首先是奥地利。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奥永不得合并。德国与奥地利同属德意志民族,共同使用德语,文化相同,血缘相亲,希特勒本身就是奥地利人。二战前,希特勒三次尝试吞并奥地利,最后成功。德国投降时,奥地利尚在纳粹的控制之中。战争结束之后,盟国决定德奥分离,由此底定,是为德国边界的第一个变更。 其次是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地区中的德国人占多数,但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1938年,希特勒发出强烈的战争威胁,要求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1939年年初,法德英三国领导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希特勒的威逼利诱之下,法国和英国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并签署《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高峰。希特勒也承诺这是德国最后一块领土要求。因为有英法领导人的签字,所以这块领土变更有一定的质疑。但由于德国战败国的地位,以及战前不属于德国,最后德国放弃。 再次就是萨尔区。二战结束之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强烈要求分裂德国,建立莱茵缓冲区。但是这一要求没有得到盟国的支持。无奈之下,法国拒绝撤出萨尔区,企图将萨尔区纳入法国领土。萨尔区盛产煤炭,是重要的工业区,法国早已垂涎三尺。德国并不赞成这一领土变更,但也没有采取行动。后来法国同萨尔区建立关税与货币联盟,想造成并入萨尔区的事实。在德法两国的多年谈判之后,德国同意给予法国经济补偿,但是萨尔区要进行公投,决定领土归属。1955年10月23日萨尔举行公民投票,67%的选民投票反对新法规,说明大多数萨尔居民希望回归联邦德国。于是法德又重新谈判,寻求新的解决方案,1956年6月5日终于达成了新的协议法国同意自1956年1月1日起萨尔在政治上重新归属联邦德国,并在不超过3年的过渡期之后实行经济归并。法国将自1959年9月7日解散法国一萨尔关税和货币联盟,并在年内撤离萨尔矿区。作为交换条件,联邦德国保证向法国每年提供煤120万吨,外加萨尔煤产量的1/3,并特别保证疏通法德边境的摩泽尔运河,使洛林工业得以向联邦德国西南各地扩张。萨尔回归联邦德国,标志着戴高乐肢解德国的政策彻底破产了。法德的和解扫除了重大障碍,接下来法德合作就是必然。 最后是更为复杂的东普鲁士区。东普鲁士是普鲁士的老家,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起点。许多德意志人物均出生在东普鲁士,著名的如大哲学家康德等。现在东普鲁士区已经消失了,基本归入了波兰领土。事情要追溯到二战的起点,即德国闪电战袭击波兰。德国侵占波兰之后,苏联也随即进攻波兰,最后同德国瓜分了波兰。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不愿意归还侵占的波兰领土,于是把东普鲁士地区划归波兰,盟国为了削弱德国也表示同意。但是联邦德国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一边界变更。直到60年代,德国纳粹在波兰领土上大肆屠杀的事实被揭露出来,德国人感到对于波兰的愧疚,社会上同意既定边界的声音逐渐变多。1971 年,勃兰特作为联帮总理首次出访苏联。这次访问的重大成果是,双方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结束了这两个大国之间的长期战争状态。同时,他还同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宣布双方“对谁都没有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提出领土要求。”这一领土争议算告终结,德国愿意将东普鲁士作为自己侵略和屠杀的代价。 1990年德国有一位领导人宣称:“新统一后的德国将绝无其他领土野心……作为欧洲人的德意志人和作为德意志人的欧洲人,我们将与我们东、西方邻居中的朋友们一起共同走向欧洲统一之路。”至此为现代德国领土问题的终结。德国因为对于二战历史的愧疚放弃了许多领土,萨尔区也是公投后决定去留,充分的与法国协商。这体现了德国对于纳粹历史反省的态度。 三、国际社会对于德国反省的反响 1.二战后欧洲和解进程 战后盟国主张严厉的惩罚德国,其中法国出于自己安全的考量,极力主张肢解德国。然而英美却并不同意。法国和德国的矛盾如何化解,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法国彻底瓦解德国的意图终告破产,紧接着到来的冷战让英美决心恢复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法国认识到如若再持不合作态度,在经济政策上一意压制德国,势必会被排挤在未来对德管制乃至欧洲复兴计划之外。 另一方面,德国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的任务是当务之急。为了尽快与法国和解,德国也频频示好,放低姿态。阿登纳表示对于侵略法国道歉和反省,愿意,承担赔偿责任。1948年,法国外交部重估对德政策,认为因法方占领当局缺乏对德持久、建设性政策,已经损害了法国的国家利益,故必须放弃以往的孤立原则,采取更为积极的步调。1948年1月4日,法国外长皮杜尔在指令中强调:“必须停止一切攫取、强迫销售以及明显浪费,应当尽一切努力与德国人进行有益的接触……并向他们表明我们并不打算主宰欧洲,而仅仅是要在联合与合作的欧洲中起令人尊重的作用。” 为了消除法国的战争疑虑,同时也是为了发展经济,德国提出了了煤钢共同体的计划。这个计划一方面能协调欧洲的煤钢产量,保持产业合作,推动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煤钢是战争机器的重要工业支撑,如果将煤钢生产置于共同的监管之下,如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战争野心。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4月18日通过《巴黎条约》成立,1952年7月23日生效。根据条约规定,成员国毋须交纳关税而直接取得煤和钢的生产资料。欧洲煤钢共同体的缔约国有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 后来,法德逐渐走向和解进程,处理双方的各项纠纷。随着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的磋商解决,1963年1月12日阿登纳与重新掌权的戴高乐总统在巴黎签订了《爱丽舍条约》,旨在清除德法两国的历史宿怨,促进两国的实质合作。从此政治上法国牵头,经济上德国支持的“法德合作”模式开始运行,并“作为欧洲联合的发动机”,推动着整个欧洲的进步发展。 2.欧洲一体化进程 现在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欧盟,已经实现了货币、关税等等的一致成果。而欧盟的主导,就是法德两国。最近一些年来,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德国经济的一枝独秀,让德国成为欧洲的定海神针。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德国的反省和纠错密不可分。 欧盟是各个国家让渡一部分主权的机构,因此特别容易大国欺压小国,但德国对于二战真诚的反省和承担,让各个成员国放下被欺负的疑虑,愿意参与进来。 一战的战争赔款对于德国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 然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却找到了将这些赔款视为情感解脱的方式,并且成功将欧盟作为克服这个德国创伤的解药。默克尔在纪念一战的活动中说:“欧盟是学习上世纪惨痛历史教训的成果,这段历史也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今天的欧洲由法律而不是强者的法律来治理。”德国用履行一战赔款义务这一实际行动让欧洲各国相信,德国已经做了最深切的反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德国的行动给了欧洲各国信任德国最好的理由。 3.国际社会愿意让德国发挥更大作用 两德统一之前,联邦德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经开始援助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并且承担欧洲防卫任务。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德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二战时期纳粹的种种暴行,让德国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德国多次参与国际多变斡旋,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在伊朗核问题上,作为六方会谈的一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德国对于使用军事手段十分谨慎,统一以来德国的外交理论主要采取“文明力量论”,企图用除了暴力以外的文明的方式来维护世界和平。其次在环境保护方面,德国经历了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工业污染,酸雨、非核、工业污染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德国,德国在应对这些问题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成效。今天的德国已经没有核电站,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比率也非常高。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也有了成功的经验。在环境保护方面出色的成果,成为了德国外交的一项重要工具。21世纪以来,环境外交成为德国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减排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德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世界也普遍好评。 然后是落后地区开发方面,援建阿富汗,帮助非洲经济发展等等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欧洲内部,德国通过欧洲一体化进程,帮助许多欧洲落后国家迅速发展。最近更突出的,则是人道主义方面,因为二战时期,纳粹曾经大量屠杀犹太人,为了表示忏悔,德国给与了以色列大量援助。在中东的动乱和战火中,德国接收了大量中东难民,积极处理中东矛盾,这既是对过去的恕罪,也是现在对于世界难得的贡献。 总而言之,德国在二战后积极的反省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也为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一方面,德国的反省历程是曲折的,前进的道路上也不断出现杂音;另一方面,德国在深切的忏悔之后,激发出了内心强大的力量,为弥补过去的错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也是今天德国同世界合作,发展经济,提高政治地位的基石。正是因为德国的反省获得了曾经被纳粹侵略国家的肯定,德国与这些国家融为一体,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组成欧盟,并在欧盟中扮演重要角色。反省与和解之下,欧洲的联合给德国的经济带来了继续发展的基础,也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反观日本,战后同样取得经济的腾飞,可是与周边邻国迟迟得不到原谅和信任,错失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会,有了“失去的二十年”,在政治上继续受美国操控。两相对比,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
转自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