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井冈 于 2017-9-15 17:19 编辑
第一次到临涣:
火车到达淮北,已是晚上10点40分。填饱肚子,找了靠近车站的一家旅馆,美美地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先到淮北汽车总站,这里都是长途车。经打听,又到离总站几百米远的“社会车站”,这里主要是开往附近县、市的车。往阜阳、涡阳等方向的车,都经过临涣,而不须到濉溪县转车。
从淮北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临涣镇。一下车,便看见公路边新建的非常气派的临涣镇政府大院,可是放眼望去,却看不到古镇的影子。我们向当地的老乡问路,说是沿着公路边的一条土路一直走进去才是古镇。
始建于约公元前200年的临涣土城,为全国唯一现存的镇级土城墙,而镇子的出名主要是因为茶馆。临涣茶馆始于明代,曾经是过往商贾及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并盛极一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本地居民大多已养成喝茶的习惯。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欣赏这里的茶馆文化,以及古镇风貌。
沿着这条土路走了近十分钟,终于看到了靠近镇子中心的“文昌宫”。这座古老建筑的一部分已经开辟为茶馆,而我们在临涣看到的第一个茶馆就是这个“文昌宫”茶馆。继续向里走去,远远听到人声鼎沸。
来到镇子的中心地带,眼前的景象出乎意料:今天正巧赶上临涣的集市,街上人山人海。沿途不时看到摄影爱好者穿行于人流中,抓拍风土民俗。我们融入赶集的人群,一路闲逛过去。集市的商品非常丰富,大到家用电器、厨房用具、服装衣料,小到针头线脑,日用品一应具全。还有牛、羊、猪肉、新鲜蔬菜等。这个规模很大的古镇,几乎挤满了赶集的人。
最吸引我们的当然还是茶馆。镇子几条主要街道上,每隔几步就看到一个茶馆。挤过人群,我们一直寻到“南阁”,这里有古代土城墙遗址,岁月沧桑,往日的土城墙只留下长满树木的土坡。沿南阁遗址向北,南阁街和青年街交叉处附近,街两侧茶铺林立,茶香四溢,既有年代悠久、优雅质朴的老茶馆,也有新式的较为高档的茶楼。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摆放整齐的粗沙碗,一把把铜壶煮着清香,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古风。
据说,古镇沿街的茶馆,每天早晨五点多即开业,晚上十点后方熄炉,终日茶客满座,生意火爆。现有的十几家茶馆,每天接待茶客上千人,从四面八方赶赴茶馆说事品茶的茶客络绎不绝。由于当地居民都喜欢到茶馆去,所以逐渐形成了有不平事就去茶馆评理的习俗。在茶馆里,评理的人可以无拘无束地陈述事件发生的经过、自己的态度,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诉说,并秉公判断,以理服人,最后双方大多是盛怒而来,含笑而去。这就是临涣茶馆,不同于都市茶座的完全百姓化的茶馆。
我们看到几家老茶馆还是旧的烧茶方式——用土筋炉烧茶。而茶就是当地有名的“棒棒茶”。到茶馆来喝茶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庄稼人,也有一些青壮年。喝茶的人,从茶馆里一直延伸到大街小巷,三个一堆,五个一群,下棋的、打扑克的、打麻将的、讲故事的、说笑话的。这里还有瓜子、香烟供应。大部分茶馆宾客满座,热闹非凡。置身其中,真可谓品茶如品人生,可品出百味人生。
从这家茶馆转到那家茶馆,沉迷于如此热烈、质朴的气氛中,直至正午。走了几家饭馆,想吃米饭,可都是面食。店主们说:满镇的饭馆也没有卖米饭的。没办法,我们只好点了牛杂碎汤和烧饼,暂且充饥。
午饭后,我们参观了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纪念馆。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当初叫昌帝庙,三进院子。淮海战役中,总前委曾设在这里,后来转到附近的祈集镇小李家。
穿过“文昌宫茶馆”的厅堂和后院,买了门票(5元/人)进入纪念馆。几间陈列室里,资料介绍淮海战役的主要经过,参与战役的解放军、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及临涣悠久的的历史。军用地图上,似乎听到枪炮声响,百多万人在进行着惨烈的战争。
纪念馆里还有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旧居,以及当年总前委会议室等,都很简朴。院落里靠近墙角的一个地方,放了一只脸盆,有文字介绍:“邓小平洗冷水澡处”。整个纪念馆除了我们两人,没有其他游客,非常清静。信步其间,大有“浮生偷得半日闲”之感。
临涣到濉溪的中巴车很多,我们到濉溪县城后,乘1路公交返回淮北,然后转车返家,结束这次快乐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