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游寿春古城:
夏日酷暑,炎热难当。“五一”没有实现远足计划,游心似焚。于是,我与阿健便甘顶烈日,背包出行。
火车行至蚌埠,转车淮南,已近午夜,小住一宿。第二天一早乘汽车赴寿县。大水刚退,沿途仍可见大片被洪水淹没的农田,有些地方,水面上只露出农舍的屋脊。接近县城的公路两边,许多灾民出入于临时搭建的矮棚。看来,七月中旬的这场大水,给当地农民造成的损失确是不小。沿着高出地面的公路,绕过雄伟的北门楼,来到西门口,所乘的路过寿县的汽车将我们抛下,扬长而去。回首一看,城外是茫茫一片水乡泽国。
进入古城,安顿好行李,我们直奔寿县汽车站,前往此行的第一站——安丰塘。安丰塘,又称芍陂,位于寿县安丰塘镇,为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大型陂塘建设工程。安丰塘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塘难见边际的茫茫大水,碧波荡漾中,舟帆点点,渔人撒网;绿柳垂荫间的堤坝上,排列着一座座水闸;塘下沟渠纵横,水田阡陌,一派田园风光。驻足塘边的绿荫间,清风拂面,暑意顿消。这里少有游人,清净宜人。我们流连于柳青水碧间,乐而忘返。北岸的孙叔敖祠,正在整修,有些凌乱,我们无意进去观赏,于是打道回城。
我们用了近一天的时间,观赏寿春这座千年古城。寿县,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称郢都或寿春;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又在此立都,至今已经历两千两百多年岁月。今日的寿县县城——寿春城的城墙,是南宋嘉定年间重建的,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连城楼上供下水的出水龙头都完好无损。
古城的平面呈方形,城墙的周长7147米,城区面积为3.65平方公里,墙高8.33米,顶宽6米许。城墙墙体内以黏土夯筑,外壁石基砖墙,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寿春城墙古朴雄伟、气势磅礴,如苍龙环绕,城外有淝水绕城而过。
古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四门原都有护门瓮城,现在除了西门有门无楼,其它三门均有完整的城楼,而东门“宾阳门”尚有保存完好的瓮城。寿县的东门是古代远迎八方来宾的正门,现在进城的主干道是南门。
登上东门。城东是一望无际的绿野,远眺可见松柏苍翠的八公山,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淝水古战场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故流传于世。凭楼远眺,尽情想象,眼前仿佛再现那场人喊马嘶、兵戈铿锵、慷慨悲壮的淝水大战。回神定睛时,已换了人间。
东门与南门之间,人工拦了一个水坝,目的是在发水时将大水拦于南门之外,以保证南门的对外交通。站在城上可以看到,东门外的护城河水位仍然很高,可南门外却是平坦通途。
寿春古城建于地势低洼的平原上,当初建城既有御敌和防洪的两重性能。在东门城楼梯上遇到了一位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事实:寿县在91年和今年7月遭遇两次大水,水发时,将四门关紧,城外洪水滔滔,城内居民却安然无恙。我们仔细观察,尽管大水已退,古城外墙上仍清晰可见洪水留下的水痕,水平面几乎淹没城门洞。在这样地势低洼、洪水频发的地方,建起如此宏伟坚固的都市,让人由衷叹服于古代寿春人的胆识和智慧。
漫步古城街巷,绿树成荫,整洁清净,停足举目间,便可望见雄伟的古城楼。城内出租车和其它汽车不多,少有喇叭嘶鸣的噪音,随处可见的是人力三轮车,随叫随停,无论到城内的哪个地方,都是每人1元,既便宜又方便。由于南门外交通便利,那里已经建成了一片新城区。
和其它发展中的县城一样,晚上的寿春古城灯火辉煌、人流不息,只是多了几分朴实、少了几分浮躁。生活在祥和安逸的古城中的寿春人是令人羡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