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18-10-7 22:24 编辑
有一段话道出了商业的真正本质。世上只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用来save time(节省时间),核心是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另一种是用来kill time(消磨时间)。而当下,这两种商业模式在并肩齐驱,也就是人们在享受技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投向于娱乐消费和自我心理满足消费,相比之下,前者有技术瓶颈,后者的发展空间更大。
比如我,常常处于焦虑状态。徜若有时间,来六星自言自语一番,也算是放空一下。
这种焦虑,并非对于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的焦虑,而是一股莫名的惘惘的又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而这威胁是什么,仿若身处迷雾,无论你怎么前进,都毫无方向感,你触摸到的全是棉花,可你感觉到的却是一种坚硬。
唯一的方向感,就是时间在流逝,生命在消逝。
中年人就像传统行业,即便在互联网的完全渗透下,却还在围绕旧战场,或者在过渡性战场上竞争,过于迷恋旧的事物,囿于旧的经验。而新兴的人类和资本市场一样,完全处于失控状态,随便玩个新概念便去圈钱,圈完钱就倒闭,或者借壳上市,利用杠杆撬动股市,一荏又一荏地割韭菜。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常用的方法是围堤建坝,房地产调控出来的大量资金开始流入其他快钱行业。资本介入催速互联网经济的异化,加之新旧价值观念造成的冲突,也在动摇和破坏权威和制度。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部部长刘昆说: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
“政府要过‘紧日子’,推动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研究论证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方案等政策,增加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用在老百姓身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想不明白的一点是,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实施和降费措施,能增加居民收入吗?难道居民收入提高靠减个人所得税的那点零头就能实现提增?
减不减得下来另说,民企唱衰却是不争事实。所有媒体都煞有其事地探讨实体经济走向,有意无意地加深个体的焦虑,我们的想象力显然用错了方向。但我们都理解彼此——媒体人本身就具有职业焦虑,更是出于对时代一个基本环境的理解。那么个体的焦虑是因为我们的心智无法应对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坎恩认为:是更高文明所要求的技术、独立、平等、创造力,同时刺激了我们的生物性焦虑反应。人必须打破从众本能才能进步,任何的独立和自由都必须以焦虑为代价,必须承受来自心理以及更广泛精神层面的压力。
徜若你想体验一把焦虑,不妨做点小生意刺激一下这种生物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