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愿言思归 于 2019-10-12 00:23 编辑
序
我得承认,而且事实也是,我喜欢读书。小时候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世界历史、地理、《家》、《春》、《秋》。其实后面三本是父亲让我看的,还记得那盏昏黄的白炽灯下,父亲对我说:巴金描写月下的树叶多么精彩,占用了很大篇幅。。。我听到那里隔着窗子向外望去,天上一弯残月,地上落叶稀疏,看不出什么精彩,反而有些凄凉的感觉。
上学后,条件有了,各种书刊如潮水一般涌来。童话故事、报刊杂志、武打小说、琼瑶的爱情小说。。。后来就是国外的名著。现在清楚记得,第一次看水浒,我是在医院的病房,看见一个患者在看,我跟在父亲后面,看着那本书,竟然读成了:水许。患者笑了,我父亲也笑了,我挠挠头,脸红着跟在讪讪的小类,患者很大方,把第一部递给我:去看吧。
当时是在批投降风,批宋江投降。我哪里懂的那么多,只知道水浒里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不用做工,不用上学,心里很是向往了很久一段时间。至于后来读书就比较杂了,各种读物如饥似渴一般的看,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名著给人的震撼力确实不同凡响,比如《飘》、《包法利夫人》、《红与黑》。。。还有张贤亮的《绿化树》,带给我极大的心里震撼,直到现在,有些情节再次阅读还是让我感动:“它就印在白面馍馍的表皮上,非常非常的清晰,从它的大小,我甚至能辨认出来它是个中指的指印。从纹路来看,它是一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湖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噗!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馍馍上了。”
能够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的,让人长久思考沉浸其中的,在我看来就是名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我还是喜欢古典文学,先秦散文、《史记》、唐诗宋词等。我买了好几套史记,有原始版本,有阅读精讲。阅读精讲我看了不到20页就扔掉了一边,我一直觉得,无论读者的悟性高低,但自己从书本里能够读懂理解的部分,就是最香最美的佳肴。对读书,我一直持一个观点:文学作品,没有标准答案,就如同一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看史记,曾经做了很多批注。虽然是封建社会,但司马迁对人物的记录还是非常客观公正的,没有溢美之词,比如他描写刘邦,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祖辈,并没有隐晦,而是把刘邦的无赖、不尊重书生、尤其还描写了逃亡途中几次三番把两个孩子踢下了车,然后就是准备和项羽一起享用他父亲的肉羹。。。
好了,言归正传。
正篇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的风云变幻多端莫测者,非中国莫属。祖先的丰功伟绩,那些智谋超伦,勇气盖世的精彩故事,都化作了墨香,留在了书上,得以让我们后生小子对书或颠狂、或流泪。十几个朝代的更替,是天意?人力?抑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透过先贤血泪凝成的文字,我们阅读、分析、用心、可以管窥豹之一斑。司马氏的鸿篇巨著《史记》,每每读来,都不会放过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在智谋、用人、霸气、勇气、残忍方面,描写的实在是简洁精彩,而每每拜读,都可以发现新的东西并再次震撼我的内心。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以始皇虎视六国,并吞八荒之雄才伟略,竟然身死国灭,期间的林林总总不是我们这篇文章探讨的重点,但遥想一个如此雄哉之帝国,瞬间轰然倒地,不由得人不扼腕叹息。
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形式比人强。如果看过这篇文字,能够多少改变一下这个观点,那么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肯定和鼓励。
一、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风起兮云飞扬
楚汉以后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对楚汉之争的失败者项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同情,这大概是悲剧人物更能震动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如李清照的那首:“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后来还有人编出了一个戏剧《霸王别姬》。反观刘邦呢?至少我还没见过有谁写诗词赞美他,只有一句是贬是褒还说不清的诗词:原来刘项不读书。更遑论编剧本弘扬了。
两个人的文采都不错,项羽曾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此时表达的是本人英雄末路的悲鸣:想我项羽天下无敌,怎么这么运气不好,连老婆宝马都没办法保住了,怎么办啊?刘邦也有诗篇留下: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衣锦还乡,击筑高歌,气魄豪迈,骄矜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后世的豪放派诗人,我想大概都会从刘邦的诗篇中寻觅过灵感吧?说刘邦是豪放派诗词的祖先,亦不为过。
据史记载:羽其寄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氏世世为楚将。项羽出身良好,贵胄后代,在秦汉之际,门阀高贵,那可是号召力和威信的来源之一。不像现在,说谁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和骂对方差不多。反观刘邦,史记是这样说的: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层含意,就是刘邦生于田野之中,出身平微。当然了,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世上根本没有什么龙啊,麒麟的。估计是刘太公或是年龄太大,或是生理方面有什么不足之处,这刘媪在大泽之陂,和一个什么人春风一度,就有了刘邦。
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我们通过表面的文字,可以看到,项羽是个造型很棒的帅哥,刘邦则是长了一张龙脸,一捧漂亮的胡子的美男。这两人长的倒还不分上下,如果项帅哥和刘美男穿越到现在,帅哥身边的小美眉是如云扰扰,美男身边也得二奶成群。
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刘项两人皆非池中物,两个人还在秦鼎盛时期,就敢于口出大逆不道之言,可见非常人才能行非常事,成就一番功业。
始皇在宫中呆的烦腻了,出来游玩,到了会稽,渡过浙江,项梁和项羽都出来看。始皇的车虽然无法按排量计算,但马匹肯定是最多的,车子装修的也应该是最好的,这从兵马俑的文物中可窥一斑。随从们看着也是衣甲鲜明,神气。别人看了,只能羡慕皇帝的权威和富贵。但项羽不这样想,不仅羡慕,他想的更远了一些,你看他说的:“彼可取而代也。”
那个刘邦也不是什么安分的良民,刘邦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去京城咸阳,有时就能看到始皇帝。刘邦看着始皇感慨叹息着说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你说这叫什么事啊,始皇那是多么的威仪,其崇高无比的地位又岂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能够望其项背的?估计其差距也就是一个乡间派出所的副所长和总书记的距离吧。
起兵造反的时候,羽拔剑斩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羽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看看,英雄就是英雄,没有霹雳手段,心不狠,手不辣,那也叫英雄?要知道,古代杀官形同造反,而且这家伙一杀就是数十百人,残暴如斯,所犯之罪,无可原宥。我们在看看另一个也想造反的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两个人中一个是:“慑服,莫敢起”。另一个是:“愿从者十馀人。”也许,这不经意描述两人行事之始,就预见了两个人以后所走的道路。司马迁未论一词,而其意昭昭,文笔之简练思虑之深,满纸风流而未著一词,足为后世叙事繁琐者羞惭。
三 一剑曾当百万师 运筹帏幄决胜处
如果说两人的个性,那么无疑羽要强于帮很多,形容一个人在冷兵器时代多么的英勇,后代的人们一般都会用羽做过的壮举做比喻:霸王之勇,力能举鼎,万夫不当之勇,破釜沉舟,火烧阿房,最后是自刎乌江。
羽幼学万人敌,起事曾手刃数十百人,后跟随梁东征西杀,自是英雄盖世,勇武绝伦。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这一段描写羽战斗场景,直是扣人心弦,将霸王及手下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气氛,寥寥几句,读者看后简直有了喘不过气的感觉。
最精彩的当属这一段: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以霸王之威风勇武,带三万精兵,从晨至日中,大破汉王56万人,可见兵在精不在多啊,最后汉王也剩下了精兵,不过:数十骑遁去。霸王也知道自己很能打,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们看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了,霸王之勇绝非汉王可比;霸王之兵精锐,可以以一当十于汉军兵马。那么,霸王为什么输了呢?看来,原因还要在汉王身上找一找。
自古聪明不过帝王,尤其是打天下的帝王。史记: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简单到了什么程度,以霸王之勇,让一个几乎手无伏鸡之力的中年美男和你一个特战精英里的精英挑战,决雌雄?怪不得汉王笑谢,一个笑字,就把汉王对项王的轻视,刻画已尽。一个鲁莽的英雄,遇到一个机智百变的帝王,结果不难想象。
刘邦礼贤下士,手下谋臣武将,皆得其用。如张良、萧何、陈平等,武将如韩信、英布、樊哙等。而韩信开始曾投靠了项王,不受重要,投之汉王,则在如云的将领中,拜为上将军。这份识人的眼光,超绝使用的魄力,又岂是一介武夫堪比?反观项王,一个七旬的范曾尚不能信用,手下的英布等将领,皆叛之。还是项王的老对手汉王说的准确: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四、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性格决定命运。通过两个人的对待各自敌人、亲人的态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为一支正在战争中的军队首脑,是不允许有什么个人性格的,所有的一切都应让位于:胜利。在战争中,只有胜利是决定一切的东西,无论政治、经济、感情,要统统让位于如何胜利,取胜之道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舍此,一切都是空谈。
项羽为人具有多重性格,既有坚决彻底勇猛顽强一面,也有残酷一面,更有好大喜功的痼疾。如破釜沉舟,一夜坑杀20万秦军,诛子婴,杀怀王,是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霹雳手段;鸿门宴放走汉王,烹献策之说者,赦外黄当坑者,又是其争夺江山致命的狭隘与妇人之仁。
刘邦为人在深沉机谋,具有果断、决绝特点。父老约,法三章尽得天下民心,封府库,禁宫廷,岂是常人所为?要知道,刘邦贪财好色是出了名的。对于鸿门宴上险些让自己人头坠地的那个告密者,沛公的态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个“立”字,将刘邦急切清除叛徒的心理,摹化的淋漓尽致。反观对于告密让刘邦在鸿门宴有了准备的项伯,项羽又是什么态度?
能够承受失败的人比能够承受胜利的人,更加让人敬服。同样是兵败如山倒,汉王兵败: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藤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汉王亦有常人之情,他清楚的知道,在国事与家事面前,他应该选择哪个。也可以说为了江山,他铁血无情的将他的亲骨肉推向死亡的深渊,而且竟然残忍的如是者三!
反观项王,垓下一战,兵有数千,宝马长戟都在。 我们来看看,项王在被困的表现: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刘邦与项羽争战数年,刘邦败多胜少,几乎无一胜绩。然刘邦败的在惨,在苦,也未见史书记其流涕哀鸣,唯有重整旗鼓,屡败屡战,垓下一战,天下归汉。反观大英雄项羽,与刘邦作战,不是欲烹其父,就是要和刘邦单打独斗,不具备国家大事所应有具备的严肃与谋略,与其说刘邦的行为是世俗眼中的无赖,还不如说项羽的境界和胸怀无法望沛公项背。刘邦胜在了大道,项羽败在了虚名。
两千年后的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看得很准,在他也面临将要问鼎天下长江有成为鸿沟之嫌时,他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不是对楚汉相争的一个恰当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