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境在小镇上用老妈的话说,不数一也数二,绝对排不到第三。追究我们家就我没成才的原因,那就是小时候太娇生惯养了。
尤其是老爸,出门上货、赶集,只要我不上学,就带着我,我小时候就像他的小尾巴,他走哪儿我跟到哪儿。当我的小伙伴还在吃五分钱一根的豆沙雪糕时,我正走在淄博的大街上,吃花脸冰激凌。它像一个小丑的脸,上面暗色的是巧克力,白色的是奶油。去济南枣园,喝飘满香菜的馄饨。跟父亲去赶集也是我的一件乐事,早晨家里吃面条,我翻翻白眼,在一边坐着,父亲冲我眨巴眨巴眼,我就心知肚明的跑到他的车上等他。到了集上,父亲下了车,打开他的装钱的小木箱,给我钱,我欢呼着去买煎包。当摊主掀开锅,把热气腾腾的煎包放在碧绿的荷叶上包好,递给我时,我咽着口水,一路欢快的回到父亲跟前,父亲已给我冷上了一杯水。吃完煎包,太阳一点点升高,父亲高喊着:卖雪糕滴,给俺闺女来支最好滴!有卖江米糕的路过,父亲也喊:慢点走啊,给俺来一块红枣多滴!那时很少见的香蕉、桔子,还有花生和瓜子,父亲都会眼也不眨地买给我。我现在一笑,门牙上还有经年累月磕瓜子留下的豁。
那几年,我老妈愁坏了,出门逢人便说:俺家闺女咋不大吃饭呢?吃顿饭和个小猫似地。年底了,母亲去集上帮忙照顾生意,才发现这个惊天秘密,说:你爸每次赶集回来就和饿鬼似地,你咋不给爸爸多买一份呢?我就一路走一路吃着,不知不觉长大了。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父亲的车上换成了我的儿子。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儿子将我爱吃的传统发扬光大了,猪头肉、肉火烧、鸡腿,凡是跟肉类有关的,他都会两眼放光。和他姥爷去爬山,他不看景点,会突然停步说:呀,杨寨,炒鸡店来!或者是:呀,风味排骨面馆来!
儿子上小学了,父亲已有半年多不来了,打电话让他来住几天,他说:不去了,去了也帮不上忙,还要你们做给我吃,光给你们添麻烦。
父亲节的时候回家,看到父亲已是满头白发,身体越发瘦小了。他准备了一大桌饭菜,都是我和儿子喜欢吃的,父亲喜欢吃什么呢?我还真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