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坐的人一般会知道两个名词,觉知和平等心。觉知就是听到看到摸到嗅到知道,平等心就是不分别,一视同仁。比如色妞被左手撞了一下腰,第一反映被撞了,到此为止,就是觉知。第二反映是痛,第三反映是因痛而生起种种厌恶心理,第四反映是因为厌恶而生起报复心......这就是起了分别心。仅留在觉知那个层次,觉知到疼,疼也就疼了,不另起反映,就是平等心。
仔细琢磨一下,种种人事纠纷,无不是分别心导致。云自在写了个《我荒芜的精神世界》,写尽了分别心的缘起。脸上的一个笑容,就使得另一半想入非非,由此导致对婚姻形态的拷问,对人性的拷问。
敏感细腻,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更容易在艺术方面取得成功。比如音乐美术绘画,但也更容易走火入魔,比如海子,顾城等等。大多人是活在他人的眼中,而非自己的心中。
世俗中成功的人,大多是分别心重的人,强调和拔高自我的价值。而修行,是反其道而行之,修出平等心。怎么修呢,吾日三省吾身是不够的,需要时时三省吾身,但省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者是,”觉知即可,勿起分别心。“若能时时觉知和保持平等心,修行必有大成。
六星杂谈知音首版发了个帖子:我就问你们上论坛是干啥来了?这个提问非常有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有的教育,都是把目的放在第一位,目的贯穿人生之始终。马一里曾跟我讨论过公平问题,他认为人生而不平等。比如父母生孩子,是单方面决定,孩子无权干预。辛苦抚养孩子长大,目的是孩子将来成功,从而回报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人群,他由此得出天下父母都是自私的这个结论。说实话,我被惊呆了。
修行,就没有目的了吗?是不是有目的,就代表着自私?自私,就是把自我放在第一位,修行就是去掉自我的一个过程。领导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与人民,是相辅相承的两个面,有人民,就肯定有我。就象错与对是相互成就的一样。有错,才会有对。
那胖说,凡事不能细究,不然就成了杠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