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逛两圈下来,看儿子拿了蚊香,再拿了煮鱼调料。我忽然有些迟疑,问,你爸还说了买什么没?
儿子扮出惊诧莫名表情,说,老妈,你不会又忘了吧?还是压根儿就打耳旁风?
反唇相讥,责他,你不是也不知道?
你俩大人议事,跟我有啥关系?儿子满脸恨铁不成钢,很无语拨打手机出去,问,老爸,你到底让买些什么?老妈一问三不知的!
哈,忽然很想笑,是怎么回事?
最近是真不太记事了。先生说,明显是老了的表现。
想起前几天一件事:
是周五晚上,先生跟他铁哥们儿聊天。忽然灵光一闪,我就插话说,周六下午我要去市区,你们是约酒还是约茶?如果约茶的话,我俩同行啊!
跟哥们儿喝酒或者喝茶,是先生周末或节假日惯例。喝酒的话,会是中午,下午打打麻将什么的。喝茶基本都是下午,正好跟我的往返时间吻合。
结果他洋洋得意,说,喝酒的话,我就骑自行车(山地赛车);喝茶呢,我就骑我的摩托车(赛摩)。这老爷们儿,咋这么不解风情的,老婆邀约都能拒绝?
想了想,就想明白了,便笑着揭穿他,说,你个骚乎乎的骚客,总归还是忘不了显摆。骑自行车显摆你在锻炼身体,中老年人的流行色;骑摩托车显摆你还有点酷帅,是不是!
先生哈哈笑。我也笑。后来又东拉西扯一阵。闲话家常嘛,也无所谓主题或方向,扯到哪儿算哪儿。再后来,便各自睡下了。
周六清晨,在慵懒里醒来。天气很不错。我是下午才出门,也不着急。就懒洋洋多躺了一会儿,再悠哉哉到楼顶晃荡一圈,最后的最后,一屁股坐沙发上拿过之前没看完的书,准备翻阅……
先生很诧异,说,你咋这么拖沓?不是要出门吗?我哥们儿还问,是不是叙利亚的司机呢!我也吃了一惊,从沙发上跳起来,急急问他,啥意思啊?你是去喝酒?还要我跟你一起出发?
一连串的问题把先生问懵了。他说,昨晚不是说好了吗?我晕!哪有说好?明明他说了骑自行车或者骑摩托车好不好!
不想多问,也不敢怠慢。赶紧收拾整理,一溜烟出门。
路上,先生乐不可支,说,你娃真的老了,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昨晚我说的好好的,说还是坐你的车吧,你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真没有印象。或许他说的时候,我刚好有点分神了?但,先生自己也是如此啊,我明明说约茶才同行的,结果喝酒他也催我出门——距离我办事有很长一段空档,我还得考虑如何安置自己。唉!
也没打算告诉他,就让他还“年轻”态吧。只笑嘻嘻自我打趣,戏谑说,果真是老了,痴呆症先兆啊!
先生很是认真,居然跟我分析起来,说:
小孩子内心是空的、白的,因此他们的关注点是外界,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习、模仿,蛛丝马迹都不落下;但老年人内心是充满了,他们想要守住的首先是记忆和约定俗成,因此关注点在自我,包括自我价值观的呈现,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推销等。这就表现出来,容易故步自封,忽视他人的意见,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
确实。我想起一些词,多用在某些老人身上。譬如,刚愎自用,再如,冥顽不灵。如此等等。唉,这固囿思维模式,要如何才能跳出来呢?或许真就无法可想了吧!
想起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说,有个独居的老头儿,因为太孤寂无聊了,学会跟自己玩,玩的不亦乐乎。他玩的什么呢?是语言的背道而驰。简而言之,就是把“上”说成“下”,把“左”说成“右”,以此类推。他还用笔记录,渐渐形成全套“语言”,每天跟自己说话。倒也藉此变得开心起来,度过了很长一段时光。
然而,悲剧来了:他渐渐忘记了正常语言。某一次得了疾病,拨打求救电话招救护车,却没有一个人能跟他交流……
或许这仅仅是个故事,有夸大的成分。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写实”?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老了,老得眼里、心里只有自己,渐渐与他人、与外界、与社会脱节,失去了沟通交流能力。然后,成为只拥有自己的孤岛,在人潮人海里浮浮沉沉,无所归依。又该是怎样寂寞如雪的画面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