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端午,是赛龙舟,是撞蛋,是挂香包,是包粽子,是做香瓜或者小猴子抱香瓜,是猜灯谜,是喝雄黄酒……这些,是多么让人快乐啊。
在本土文化里,在端午这一天,还有“取草帽”的风俗。定了婚的青年男子到丈母娘家去“送节”,临走的时候,丈母娘会回赠一顶草帽——从前农耕文化的特色,插秧打谷防晒的。
所以,乡村就有了两个槽点:第一,是各家有姑娘的进行认真攀比,对某一家收的粽子、盐蛋等数量偏少了嗤之以鼻,觉得不受人家姑爷的重视云云。第二,就是看见青年男子就打趣,说人家是去哪里“取草帽了哇?”,脸皮子薄一点的臊得落荒而逃,脸皮厚的回敬一句“待会儿就去你家取”。
所有这些与端午有关的情节,在孩提时代都是很欢乐的时光。尤其是母亲心灵手巧,做出来大小的猴子,背在女儿们身后,或挂在衣襟上,足够得意好多日子了。这也养成习惯,每遇端午节跟人祝福:节日快乐!
然而,忽然有一天,有人正经告知,说,端午该说“安康”。因为端午节设立初衷是有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成分。这样看来,是个祭祀节日。认真想一想,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水——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怎么能恣肆“快乐”呢?!
这说辞,真把我给吓了一跳。此后,真不敢说“快乐”了。唯恐别人嫌我“木知识,木文化”,尤其是在他人悲伤逆流成河时,我露出八颗牙齿欢笑确实有点不识趣,甚至招人侧目而视心生厌憎了。
但,迄今为止,“安康”了很多年,也不过是人云亦云。在我眼里,很多的端午风俗,都是图腾崇拜与祈福,也有祛病祝吉祥的意思,怎么就不能快乐了?
何况,就算我们现在清明祭奠亡去的父亲,也并不总是哀哀戚戚,甚或嚎啕大哭,有时候也在坟前欢欢喜喜跟父亲说说话,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母亲大人也安康快乐云云。父亲不也是希望后人“快乐”存活么?
“端午安康”,这句祝福话一说,莫名就悲凉了几分。尤其是我这种明明快乐心情的,便需要在调整压制之后,才能无比谨慎说出来,实在有违初衷。而且很奇怪的是,我对“安康”一词略有情感方面的排斥,总觉得是对老年人的祝福,有希望他们不被疾病困扰安享晚年之意。
不知道古人知晓端午节被解读为钳制后人快乐,只能行悲伤祭祀之事,会不会有点哭笑不得?会不会觉得局限并圈禁了端午的形式和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吃粽子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欢笑?龙舟表演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凑热闹?还有那啥那啥的,……算了,不说了。还是随行就市,跟主流吧,免得被人诟病,认真说一声:端午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