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事关《兰亭集序》的高调吹牛以及打圆场
查看: 1488|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关《兰亭集序》的高调吹牛以及打圆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2-6-20 0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2-6-20 08:13 编辑


吹牛之后借坡下驴,是不是驴背不对牛首?
反正还是要打圆场的,关于兰亭集序的独家发现,一定要圆得圆又圆。
   
   ——题记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有不少字词先写错而后再涂再改。所有涂或改的地方,容易辨认的早都给历代书法家给一一指正出来。今天,我将再指出两处不易发现的巧改。苏东坡在其题跋中有统计:"凡涂两字,改六字。注四字":

"外寄所托"改作"因寄所托"。
"于今所欣"改作"向之所欣"。
"岂不哀哉"改作"岂不痛哉"。
"良可悲也"改作"悲夫"。
"有感于斯作"改作"有感于斯文"。
"曾不知老之将至",误作"僧"。
"已为陈迹"误作"以为阵迹"。
"亦犹今之视昔"误作"亦由今之视昔"。

此外,尚有几处错白字,如"修禊事也"写成"稧","快然自足"写成"怏"字,"每揽昔人"应为"览等等,都没有改动,却也不产生误解。《兰亭集序》是现场直播,酒酣挥毫,难免有错,酒醒润色,将错改错,故数有涂改。种种改作,更显右将军胸襟第一,文采风流与笔法第二也。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魏晋尚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右将军斥之"虚诞",呵之"妄作",真磊磊荡荡胸壑,超粹时辈亦远矣。兰亭笔下出神,正在笔外阿堵,是故胸襟第一。然而细寻思"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句意则不能成立。窃以为本义应为:

"未尝不临文嗟悼,能不喻之于怀?",或干脆删去"不能"二字如:

"未尝不临文嗟悼,喻之于怀。"

为什么行文会颠倒意思呢?细按原帖,乃发现原稿:"未尝不临文嗟嗟,不能喻之于怀……"句中,第二个"嗟"字原以"⺀"代替,后来因"⺀"而改成"悼"字,所以"悼"字看起来歪歪斜斜,而且扁平拥挤于夹缝。王羲之把上句里的"嗟嗟"改成"嗟悼",却没有改正下文的"不能"二字,于是出现文义颠倒。此处不为人知也。

另一处,序首"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句里,"癸丑"二字也写得特别扁而挤,仿佛"临文嗟悼"处,因为此处亦有不为人知的巧妙改动:王羲之先是记错年份,把"癸丑"误书为"壬子"。悟而后改写"壬子":"壬"改成"丑","子"改成"暮",格外添上一个扁扁的"癸"字于"丑"字上面。"暮"由"子"改,"癸"添在字缝里,都因空间逼仄而明显不符合正常字态,就像改"悼"字处一样。

历朝历代,临帖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家,没有什么人发现这两处改动。古人今人唯有我有此发现。盖因为人们太敬爱王右将军,曲为之讳,谬为之赞,把不得已而为之的笔法夸成变化入神,应用存心。亦过犹不及也。

王羲之成为书圣,是因为胸襟恢宏,抱负雄浑,敢超越时论,从其为文可知书法功夫在笔外。后人学其书,不能得其神,因为学不到其胸襟抱负;"未尝不临文嗟悼,能不喻之于怀",尚不能辨其句意之误,焉得其文心哉。文心未契,拘拘于点画之形,却不知"癸丑"化于"壬子","嗟嗟"改作"嗟悼",徒佞其圣名,又如何得其笔意。

书法,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质以精神而得独立,妍以时尚而见变化。书法难写是精神。精神不契合,王献之也难入其父之境,遑论他者。 善学书者,辄以千变万化之字态学得千古不易之笔法。譬如一个"壬"字变化出"丑"字,可见字画大小粗细之变;"⺀"变化成"悼"字,乃知一点为一字之规。又譬如吾始学书《圣教序》,至"太宗文皇帝制","文"字最后一笔,《书谱》"虽復粗通楷则"之"復"字首尾两笔,始则不会写,继而写不像,努力逆求其笔意,终于悟其笔法。

临帖兰亭至此四字处,既知乃为不得已而为之,自当细体会兰亭笔意,而不必苛求形迹也。然而字迹之变,引致章法捭阖,此又不得不察也者。笔法莫知,章法固不识。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杨疯子写《韭花帖》,皆叹其字入妙,章法入神。直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若识得上论兰亭两处四字改作,则易知《韭花帖》章法化乎《兰亭集序》,简直亦步亦趋。兰亭章法,盖因"癸丑"二字改作而大有改观,故不易察耳。

用笔千古不易,乃知颜欧柳褚,苏黄米蔡,赵董祝王,点画莫不出乎右将军而有自家面目,圣贤皆以无为而有差别也。至今朝启功教授,数不服松雪论书,独以结体高于且先于用笔,创黄金比例结体说。今朝书法,乖于古媚于俗,以此知之。返古归真,悠游于俗,岂谁能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2-6-20 07:11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因为牵扯到与古人抬杠,行文晦涩,恐怕不大有人看,更难看完。艾特来捧场。


有三个人看完整,就算满意。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2-6-20 07:20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2-6-20 07:23 |只看该作者
我去现场了,回来看。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6-20 10:19 |只看该作者
我看到我老公在写兰亭序的时候,很爱给他挑毛病,我就说你看这个字这里写的不行,那里写的不像,他改或者不改都没有字帖呈现出来的自然流露,一气呵成~所以我觉得你说的“书法难写是精神”是胸襟,很赞成~即使临摹的再像也没有原作传神~我只是懂得浅俗的道理:都说字如其人,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字也一样吧~只能摹其形,而不能摹其神~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6-20 10:48 |只看该作者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6-20 10:19
我看到我老公在写兰亭序的时候,很爱给他挑毛病,我就说你看这个字这里写的不行,那里写的不像,他改或者不 ...





历代学王羲之学得好的,没有一个学得外形象王羲之。

颜体,欧体,都是学王羲之……都学得非常入神,看看那外形,一个像肥婆,一个像饿汉~~所以不能以外形像不像挑剔你老公。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6-20 10:57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6-20 10:48
历代学王羲之学得好的,没有一个学得外形象王羲之。

颜体,欧体,都是学王羲之……都学得非常 ...

那怎么挑剔~你挑一个我看看~
其实我觉得欧体挺好哒~最近他又写欧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6-20 11:10 |只看该作者
新月如眉 发表于 2022-6-20 10:57
那怎么挑剔~你挑一个我看看~
其实我觉得欧体挺好哒~最近他又写欧体了~




要真想挑剔啊,就挑最基本的刺儿。比如说 握笔姿势。

握笔姿势 就跟拿筷子吃饭似的,一个人一个样子,都不耽误吃饭,可是要想拿得舒服,还是要讲究的。

写唐朝以前的字,是一种握笔姿势,唐朝以后又是另一种。但是,不论哪一种,大拇指的关节握笔时是朝外凸起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标准。有的人是平的,甚至凹进去,都不对。


不管一个人名气多么大,看他或她的握笔姿势,如果大拇指不朝外弯,那么写出来的字肯定有毛病~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6-20 11:10 |只看该作者


哈哈大笑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6-20 11:12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6-20 11:10
要真想挑剔啊,就挑最基本的刺儿。比如说 握笔姿势。

握笔姿势 就跟拿筷子吃饭似的,一个人一个 ...

我晚上给你发几张他写的字你好好挑一下毛病~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2-6-20 1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新月如眉 于 2022-6-20 11:16 编辑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6-20 11:10
要真想挑剔啊,就挑最基本的刺儿。比如说 握笔姿势。

握笔姿势 就跟拿筷子吃饭似的,一个人一个 ...

那我再偷拍一张他握笔的姿势让你挑毛病~
站着写算毛病不?写字的时候还不让人摸他~我觉得这也

是毛病~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2-6-20 14:09 |只看该作者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从文章上看,【不能】二字似不能省,如果喻之于怀,就不必【痛哉】,【一死生、齐彭殇】也不虚不妄了
癸的确象后来安插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2-6-20 14:20 |只看该作者
用笔千古不易,乃知颜欧柳褚,苏黄米蔡,赵董祝王,点画莫不出乎右将军而有自家面目,圣贤皆以无为而有差别也。至今朝启功教授,数不服松雪论书,独以结体高于且先于用笔,创黄金比例结体说。今朝书法,乖于古媚于俗,以此知之。返古归真,悠游于俗,岂谁能之。


----
这段以不变应万变,由万变识不变,是在谈书,也是论道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2-6-20 14:52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4:09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古人「一契」,吾「固知」之,是皆「理喻」于心。知而思痛,痛何如哉。

如果 不明喻 古人感兴,痛又何来?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2-6-20 14:55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4:09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癸,悼,二字皆后来添加。毫无疑义。
仔细看看笔画,"子" 在 暮  中。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2-6-20 15:03 |只看该作者
研究地挺细致啊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2-6-20 15:04 |只看该作者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未尝不","不能",构成三重否定,仍然是否定,也就是说不能感到古人之痛。


只有删去 "不能",才可以喻之于怀,与古人同心。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2-6-20 15:06 |只看该作者
莫邪 发表于 2022-6-20 15:03
研究地挺细致啊




就是刺挠刺挠那些所谓书法家唻,字句都不通,就知道自吹什么书法家~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2-6-20 15:17 |只看该作者
徐公孰 发表于 2022-6-20 15:04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未尝不与不能可以是并列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2-6-20 15:30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5:17
未尝不与不能可以是并列关系





与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

我认为只有"喻之于怀"才感到  心痛。

你的看法是只有"不能喻之于怀"才感到  心痛。


仔细想想,哪个在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2-6-20 15:31 |只看该作者
按照教授的说法去掉不能:
未尝不临文嗟悼喻之于怀=未尝不临文嗟悼,未尝不喻之于怀
也就是说死生是可以喻之于怀的,可以看开的,那么也就近乎一死生了
这就与前面的痛哉后面的虚妄矛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2-6-20 15:39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5:31
按照教授的说法去掉不能:
未尝不临文嗟悼喻之于怀=未尝不临文嗟悼,未尝不喻之于怀
也就是说死生是可以 ...




"昔人兴感之由",是「死生亦大矣」。

「一生死」,「齐彭殇」,这是王羲之同时人的清谈。

王羲之与古人同心,反对当时的清谈玄谈。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2-6-20 15:42 |只看该作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情和理,情用感,理用喻
临文嗟悼的是情
不能喻之于怀的是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2-6-20 15:48 |只看该作者
一生死、齐彭殇也是从古人那里搬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2-6-20 15:58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5:42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 ...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看这一句吧,显然前后矛盾啊。一会儿「不能喻之」,一会儿「固知之」,圆不起来啊。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2-6-20 16:02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5:48
一生死、齐彭殇也是从古人那里搬来的





源头在古,盛行于今。庄子与佛,作为当时的时尚,与昔人的另一种兴感"死生亦大矣"显然不同,而王羲之显然同情昔人,反对时论以及庄佛。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2-6-20 16:03 |只看该作者
不能喻之于怀
可以理解为前面说到的那种古今一辙的痛没有办法通过道理来安慰
后面的固知其实也是任性,等于把佛道两家都给抹杀了,所以金圣叹批他是古今第一情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2-6-20 16:12 |只看该作者








俯仰之间,由乐生悲
生死之间,由乐生悲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以上就是王羲之 "揽昔人兴感之由"。


当此时也,王羲之与古人 " 若合一契",意思是"喻之于怀"。


然后与当时的清谈划清界限,"固知""一生死为虚诞",并且通过"后之视今"再次强调这种感受与认识,也再次「喻之于怀」。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2-6-20 16:20 |只看该作者
无蕊 发表于 2022-6-20 16:03
不能喻之于怀
可以理解为前面说到的那种古今一辙的痛没有办法通过道理来安慰
后面的固知其实也是任性,等 ...





所言所见动于自己的心内,为情。形于外,为理。

第一情种,不但内能兴感,而且外能作文说理。

情动于心,是情;理喻于心,也是情。情和理,析而言之则有别,混而在心则为一。王羲之喻理于怀,说理于文,斥谬于时,故成第一情种。如果期期艾艾不能言理驳谬,谁知他是不是情种啊。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2-6-20 16:21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理,那么逸少为什么没把不能给抹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