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次暗暗问过自己:身为一名中国军人,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时,最先想到问题的是什么?是关于信仰和主义?还是关于缅怀和敬仰?抑或就是一次波澜不惊的参观,什么想法都没有? 2020年8月13日10时许,我乘飞机抵达南昌,应邀于次日下午给陆军步兵学院的一个基层干部培训讲课。难得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没有任何犹豫,把行李交给前来接机的工作人员,打车直奔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去那里瞻仰革命前辈们的丰功伟绩,现地感受“军旗从这里升起”的荣光与豪迈。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叶挺等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为纪念这个深刻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1956年,当地设立专题纪念馆,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不知是缺乏规划还是投入不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周边建筑略显落后,入口处的交通管理也比较混乱。尤其与不远处的滕王阁风景区相比,这个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准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应当予以关注和改进。 作为一个外地来的游客,我的这些看法或想法或许有些多余。就像本文开头列摆的那些问号,真正到了南昌八一纪念馆,才发现自己想多了。真正到了“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除了发自内心的敬仰,我没有别的其它任何想法和问题。 是啊,89年前,谁会想到这场最终以败退告终的起义会成为共产党武装夺权的起点。正是从这里开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也在经历多次挫折与调整后,终于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历经千辛万苦,成功搬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宁的小康生活。 那天,当我站在当年周恩来宣布起义开始的那个石阶上,心里不由得感慨千万,继而豪情万丈,为光荣而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及其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造的不朽历史功绩自豪,为自己有幸成为这个光荣而正确的集体当中的一员而欣慰。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包括在南昌“小平小道”红色教育基地,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特有的精神力量:不管面临多大艰难困苦,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作为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平小道”以文革期间邓小平同志曾经劳动过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旧址为主要依托,按照“修旧如旧,复旧如旧”的原则,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改扩建,建成了“小平劳动车间”、“艰难岁月”、“永远的小平”、“小平小道”等十余个景点,让世人更好地学习小平同志崇高的思想理论和高尚品德,教育和激励后人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观“小平小道”前,我在步兵学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去参观了位于这所军校大院一角的“小平楼”。这是一处二层独家楼院,又称“邓小平江西旧居”,是小平同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时与妻子和继母生活的地方,离拖拉机修配厂约1.5公里。 接受劳动改造的岁月里,每天小平夫妇早早起床,着一条弯弯小路,步行20多分钟到工厂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硬是用双脚在原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小道。后来,人们把这条留下一代伟人对中国未来改革开放思考的小路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 在三年零四个月的艰难漫长岁月里,小平同志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平易近人的革命风范,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衷心爱戴。 诚然,这个过程中并不全是和谐的音符。据知情人讲,当年江西革委派来监督小平同志的干部及个别警卫人员缺乏对三位老年人的起码尊重,夜深了还故意在楼下打乒乓球,还别有用心地把播放军号的高音喇叭对准小平夫妇居住的房间;而当小平夫妇自己动手在小院里开荒种菜时,他们也是爱搭不理,更不指望伸手帮忙…… 小平同志无疑是坚韧和坚强的,三起三落也好,被人冷落刁难也罢,他都没有放弃为党分忧、为民谋福的初心使命,静静等待复出机会,默默积攒奋起力量,终于等来春暖花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纪元。 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到“小平小道”,再到“小平楼”,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足以指引我们走好人生之路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力量实在很渺小,渺小到似乎只能随波逐流。但这并影响我们直面艰难困苦,更不影响我们直面命运的挑战,奋力向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直至竭尽全力,直到无限接近或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突然想起一句话:“只要不被自己打倒,老天都会帮你。”
2021年11月6日上午草于天津河东,11月8日晨修改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