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余小寒 于 2022-7-26 15:59 编辑
高中时,人人有外号。我的外号是哲学家。当时莫名开心,但后来再也不敢这样认为。多半是自己太道学,说话大家听不懂,把口吐名言警句当做了口才。我并没读过多少哲学书,却非被人认为读书破万卷,想想可能是自己太伪装,太狡猾了。
那时,喜欢故作高深,玩深沉,所以哲学家的名头,越来越大。连班主任在毕业典礼上,点评每个人时,都要夸我说,没我读书多。其实真是荒唐。因为准确的说,我热爱读闲书是从22岁后才开始,18岁左右,是没怎么看过闲书的。何况高考的教材,我也阅读得很差。
后来,读闲书之后,我的气质发生改善,至少没有向油腻青年滑落。而且那种读过书的贵气,似乎掩藏不住。太多人告诉我这样的感受。开始我并不在意,后来有点窃喜。觉得没有白读。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无论什么气质,只要不会挣钱就没气质。读再多书,没有幸福感,谈气质就没有意义。当然,这是题外话。
哲学书里,我读过叔本华的论文集,尼采的语录,培根的随笔,蒙田的散文,还有杜威和萨特的哲学。总之很肤浅,总是选勉强能读懂的来读。本来想擒贼先擒王,读一些大部头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但越看越挫折。因为读不懂,就渴望读懂,越渴望就越急躁,越急躁就越不明就里。所以最后只好罢手,把它们留给十年后的自己。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水平,随时间推移,水涨船高,或许就能读懂了。可是转念一想,就算读懂了这些高深莫测的哲学书又怎样?能保证我锦衣玉食吗?哈哈,这是一种功利的想法,但在哲学面前,我不得不功利,因为毕竟它不是我的“天赋”所在,读哲学只不过是想借此吹牛、泡妞,或者拽文方便罢了。何况还不一定能泡到,现在的女人不吃这一套。
因此,我读书的方向在转变,就是读感兴趣的文艺书。凡是成体系的理论与学术,我都有一种抗拒感。哪怕是文艺理论也难逃此命运,我想,这大概是我开始画地为牢了。不过有时,一知半解的哲学,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尤其在一群理工男那里,一口气说出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名字,他们会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眼神。而他们只知道足球明星和岛国女忧的名字,高下立判。有时看着这群浅薄而世俗的人,我就有一种智力上满足感。只是好景不长,得意时,总会遇到真正懂哲学的人,那时才发现,从前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无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