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徐公孰 于 2022-11-5 10:47 编辑
诗曰:
金杨高调起,炎炎作大言。
梁老且假寐,高隐不耐烦。
当仁不让者,段干最可怜:
东海钓鲸归,烹茶理杯盘。
一
"能力"和"收入"挂钩,必需设定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再设问一个事后效果。
前提条件是:"有能力的人总会寻得一个机会或者职业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能力"和"收入"挂钩,必需先有这样一个正常的社会机制让有能力的人得到发挥能力的职位,没有这种社会机制,"能力"和"价值"就会错位。
事后效果的设问是:"高收入之后做什么呢?"不同的人会观察到许多不同的社会现象,也会纠结不已。
二
根据这一前一后两个设定,可以发现很多时候"能力"和"价值"是脱钩的,错位的。举个错位的现象:
有一个时期,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不管做什么,一个岗位总有很多人去竞争。一个工人辞职,马上就会招到新工人补缺。
存在这种情况,对吧?这就是劳动力的"能力"和"价值"错位脱钩:工资一直不涨。
这种错位说明这个社会机制出现严重问题:
①社会劳动保障缺失。资本家一直支付固定的工资以维持某个岗位,这个岗位上会不断的换人。把一个长期固定岗位转换成短期流动岗,工人的社会保险就不再缴纳,流动工人也不过问。
②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假冒伪劣。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资本家压低工资,这二种现象总是成对出现,这是因为
③社会价值观导向出现问题。在这种问题社会机制里,权力机构不会一碗水端平,而是倾向于投资人,招商引资会明显地优惠投资方,也会明显地忽视工人的基本权益。給投资者减免所得税,低价出让土地,等等,甚至允许资本方不给工人教保险,默许甚至鼓励工人加班加点。
三
这种错位现象,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社会权力制衡失效。社会权力机制 本来应该 及时更新劳动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环境法……却因为偏向资本而导致公权力失去信用。
公权力失去信用之后,潜移默化,社会价值观逐渐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就是整个社会已经迷茫,茫然不知"高收入之后做什么呢?"高收入的人在迷茫中不会成为高价值的人。
能力高,然后收入高,最后却未必价值高。
四
这种社会现实,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德"与"才"之辩。
"能力"单纯和"收入"挂钩:这是"唯才是举",只要有能力,鸡鸣狗盗之辈也可以高官厚禄。
"能力"应该和"价值"挂钩:而且一定要"个人能力,社会机制,价值"三者联动,形成一个优美的社会生态。三者联动的社会生态里,义利兼顾。也就是"德才兼备"。
五
现代社会仍然要讲"德"。仍然要首先做一个高价值的人,而不是止于高收入。
往重里说,"能力"单纯和"收入"挂钩这种线性思维方式都是西方微观经济学教出来的。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等大学府,用的经济学教材都是跟西方同步同版本的。大部分人的思维已经固化在那个圈子里不能自拔。这都是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极端误读,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危险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