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2-12-26 13:28 编辑
先生拖了我散步,说,静养不代表不动,别忘了你还是病人。
忽然想起来,就随口问他,为啥那些求助的,都要求混悬液、滴剂、溶液之类的呢?先生皱皱眉头,反问,什么求助的?
翻出微信的“生活服务”,找到“抗疫互助”,指给他看求助信息。他粗粗浏览了一遍,颇为狐疑的,抬头直视我,说,你想给人家送药剂?
被他看得有些心虚,毕竟我确实心思萌动了,只是东西对不上号才偃旗息鼓的——其时我问先生的目的,就是想知晓我的片剂、缓释胶囊这类,能不能作为同类替代品。
那,哪儿能呢,我顾左右而言他,试图支吾蒙混过去,说,就是好奇这些人性化的设置;再说了,我都不信抗原效果,有机会买都没买,何况体温计这类,我们自己都刚需,也不能拿去送人啊!
不是说这些,是说药品,先生紧追不放,语气很是严肃。要不咋说,知妻莫若夫呢,我感觉在他的扫描下,我基本算是无所遁形,只能老实承认,答他,最近的距离我家都有4公里,何况人家指定要的是混悬液和滴剂,我就没联系了啊!要是我家楼下,或者稍微近一点,我也许就……
先生叹口气,说,晓得你心软,容易滥发好人心,可若是不了解人品,贸然给人送药品什么,出现意外怎么办?人家就说,是你的药导致的,你拿什么证明清白?
啊?把我给吓了一跳,怎么还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先生笑了笑,说,感冒严重了都会死人,何况新冠病毒比之更凶猛,你还想心存什么侥幸啊?!
后背有汗,涔涔而落。
我就特别迷恋先生这一点:他总能居于理性的站位,在关键时刻兜头浇灭我的傻热乎劲儿。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我能安然存活这么久,没闯出来什么大祸,都该感谢他的监督和提点。
就聊起“好心没好报”的诸多事宜。先生说,法律太不人性了,百姓必须先学会自我保护。这话说的,总算给我找到存在感,也忽略了最初的尴尬,就反驳说,法律这样规定才是正常的,能最大范围保护绝大部分人的权益,个别误伤在所难免——老百姓也该学着规避风险。
比如搭载亲友遭遇车祸,再如酒桌醉死了人担责,不是应该有预见性吗?尤其是我们流传已久的酒文化,曾经是不把人灌趴下不能彰显其热情——焉知里面没有心存歹念浑水摸鱼的?
包括曾有护送醉酒者归家,送到楼下自行离去,导致人在楼道冻死的案例。假如每个人都有了风险责任意识,酒局不会那么多,劝酒不会那么狠,护送也能送到位,这些意外的情况自然不会发生。
再以晨风午阳《冷漠的人啊》帖为例,我跟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晨风午阳提及有“70左右的老人倒在地上挣扎”,路口的男女冷眼旁观,而他快步上前把老人搀扶起来,安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询问之下得知,老人不是犯病,是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天冷,衣服穿得多,就爬不起来了。”
批判当下“人情冷漠,世风日下”的多了,也不差晨风午阳这一篇。记得我当时跟帖说了句,关于遇到碰瓷儿的话题,但其实我还想说的很多,只是不忍打击“好人”们的热心肠,才没有过多参与话题的。
现在,就这个思路延续一下:就算排除被“碰瓷儿”这种可能,真正遇到倒地不起的老人,该不该扶起来也是值得商榷的。不知道有人听过没有?脑出血患者倒地,不单不能够扶起来,还应该让患者平躺,不可以随便搬动,以免加重脑出血的病情。
此外,若是有骨折(老年人骨质钙化,出现骨折的几率很高),更不能轻易搬动,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举个“二次伤害”的真实案例:曾经有车祸被卡在座位的,就有好心人拖出来反而打官司——医院出具的鉴定结果,是二次伤害导致终身瘫痪。
我这么分析,是不是挺惊心的?但,还仅仅是其中之一、二,你所不能预料到的情况,还有。我就不挖空心思罗列了!
所以,很多的理性选择里,风险评估是第一位的。设若容易感性冲动做事,不妨也多一些思量:“好心不得好报”在其次,因为很少人是“图报”才“施恩”;但若是给人造成“好心办坏事”的后果呢,设若把自己陷入泥淖呢,又该如何?
故而,帮人或者不帮,怎么帮,都是自我的选择,无关品行、世风等等,仅仅是自我权衡而已。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的言行,都会更理性、更规范,更符合专业认知和法律程序。或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