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个教研活动。
整个环节,譬如上课,评课,都按部就班进行。整体来说,上课的姑娘表现挺好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临时借班来上,没有表演式的花哨,倒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把我逗乐的是评课环节。
市教研员对这节课的认可度很高,多有褒扬溢美之词,这些都是在情理之中的。然,关乎课堂的完整性评价,却真正出乎我意料之外了:对一节没有完成初始的设计任务,明显欠缺完整性的课堂教学,居然能换个角度,挖掘出来值得表扬的,其堂而皇之程度,实在跌破了吃瓜群众的眼镜。
忽然想起来那句,“被偏爱都有恃无恐”,再一次深切理解个中涵义。既然都被“偏爱”了,无论拖拽出怎样的纰漏都有人帮忙圆过去,不“有恃无恐”才怪!我是没有过被偏爱的经历,否则,我就该也肆无忌惮极尽嘚瑟之能事。
对于传统教育的公开课而言,一节课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若是下课铃声响起来,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整个课堂评价是会大打折扣的——这,也是老师们最在意的。算是硬性扣分项,半点商量余地都没有!
故而,我对年轻人传授的经验,是这样处理的至少安排空出来10分钟,不用于讲台授课内容,而设计成当堂思考或者练习,教师做巡回指导则可(不必当堂公示答案,或在最后以PPT图片展示)。如此设计机动时间的其好处是,既不涉嫌填鸭式满堂灌,又能避免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尴尬。
就我的认知来说,唯有如此应对,才是王道,才是不二法门——谁也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掐点,要想“刚刚好”,除非是数十次排练,演出式排练。
对在课堂完整性上吃亏的,我也只能笑笑不说话,悄悄替人家遗憾,觉得不值得而已。就像这次的公开课,看见铃声响起,被提醒下课时,姑娘小脸儿红了,手脚无措,我是真替她难受了一下。
然,市教研员就这个环节,是如此评说的: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只顾着有没有“上”完内容,那是以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事实上,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会了多少,放慢节奏等等孩子,让他们的思维逻辑在线。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反而不该成为在意的侧重——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缘由,是把学生作为了教学的主体,再每个环节注重了学生的反应,在跟学生的思维……
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可辩驳!但是,可是,但可是……之前没有谁这么点评呢?被同情、被责备,倒在“缺完整性”扣分项上的多了去了,要不要替他(她)们平冤昭雪一次?
我有理由相信,教研员的说辞是公正的,发自内心的;但我也想理解成某种偏爱,在认知角度的相似性,或气场的相似性。如此,我才能在替姑娘虚惊一场之后,说一声:被偏爱的,可以有恃无恐,理直气壮地有恃无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