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风午阳 于 2023-5-3 12:49 编辑
我老家的村庄是以姜姓命名的,原本那里的原居民是姜姓人,但实际上村庄里的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姓田,无疑那是田家人丁兴旺的结果。村庄河东河西田氏皆为一家人,河东河西有一座高大的石板桥连接。整个桥面很宽,很长,总共用了八块石板,桥面汽车可以通过。桥面石板每块尺寸大致一样,石板的厚度有好几十公分,宽也是,长有好几米,估计一块石板的重量有几吨吧,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那么大,那么重的石板当年在缺乏现代交通,现代运输工具,以及现代吊机的条件下是如何把那座石桥建造出来的。村庄旁的那条河很宽大,以前是通江的,船能够从长江直接开进来。
族谱记载,我们祖籍山东,先人于宋初随赵匡胤大军南下,几经辗转来到后来的村庄,其间也有很多分支流散各地,也有后人走出村庄流散他方定居。遗憾并令人痛心的是,族谱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搜出焚烧了。更为遗憾的是,十多年前,老家的村庄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文革之恶数不胜数,抹失了太多历史传承。家族祠堂里的祖先牌位被清空了,用作养牛,家族学堂被拆了,木料用作新建学校。还有一座牌坊也拆了石料用作建造渠道。
小时候,我住在河西。那时是家族群居,大家都生活在一座庞大的古建筑里,建筑群总共有四进,建于明末崇祯年。主体建筑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偏房,据说偏房是用来养马和其它牲畜的。偏房与正房有门相连。那时,先祖做海运,建筑的木料皆从长江上游放木排运抵。建筑总共有九十九间半,我问过老人为啥只是九十九间半,老人答曰,除了皇宫,民间建筑一律不许超过一百间。建筑的每一进都有门楼,尤其第二进的门楼更为宏大,门楼上精美的砖雕令人叹为观止!但门楼上的砖雕在文革中遭到破坏,造反派的理由是破四旧。想不明白的是为何第二进的门楼会比第一进的还高大,是不是第二进是大厅的缘故?大厅的面积很大,可以摆放十几桌酒席,大厅地面铺设的是黑色正方形的地砖,边长大约三四十公分。大厅正面是格门格窗,后面有屏门。每一进的天井地面是青石板,每一进之间有一道封火墙。第四进是四合院形式的木楼,一直到初中我都住在西楼之上。而东边楼下住着一位长相酷似大美女关之琳的姑娘。喜欢她多年,却一直未曾告诉过她,长大后又各自前程,多年未见了,至今还偶偶梦见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