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薄荷味 于 2023-5-19 11:27 编辑
听一点音乐比较好。今早忙乱到现在头有点疼,吃了药,脑立清丸。开始吃药,一定是要坚持几天,中成药,着重调理,不然不会起作用。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调理血压。
大姐留言说,今天要去事故科了。因为豆豆,那个车压过去,肇事逃逸。问大姐的诉求,只说也就是个道歉,其它还能怎样。大姐大病初愈,身体也还在恢复中,豆豆车祸,她心里委屈,十五年的时间,养出了感情,成了一家人,豆豆懂事,也乖,都知道自己是它小姨。每一次去都会给它带火腿肠,每一次去它就会扑上来,热烈欢迎,知道自己也疼它。只是可惜,没有挣扎,也没有不堪入目,好好的就没了。豆豆是条狗。也或者,豆豆老了,跑不动了,车来它没有敏感跳开。也许这是它消失的最好方式吧。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断舍离,懂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整个生命过程。人就是一刀一刀被砍过之后,心才变硬的。一刀一刀,心就成了铁,就成了石头。一路走来,谁不是荆棘遍布,冷暖自知,只有顽强,粗粝活着,才是最好的样子。乡野村妇,好不喜欢这个名字,却是真实。近二十年努力,远离了长嘴妇,歪嘴偏舌,说东道西,更多沉默及鄙弃。
就如春天,是无法守候的,夏日顺其自来。人生的春夏似乎与年龄没有关系,却是一种苏醒。这样的苏醒,如偏僻乡村篱笆上的野蔷薇,开得烂漫,简简单单,只有光明、敦厚与宁静。《年迈的母亲》是晨风午阳友友的《诗歌母亲》帖子里的贴曲,听着就踏实,安静,就如母亲在时坐在沙发上,一边剥花生壳,一边和自己聊天,自己不说话,她偶尔就会打盹,被自己看见,就笑她,喊她快去睡觉。那些温暖的记忆音乐中一圈一圈涟漪涌动。母亲走了好多年了,但是母亲最后几天的情形清晰如昨。不敢忘记,不想忘记,也不能忘记。一个人,悄无声息的就走了,两滴大大的泪珠子划过白皙的脸庞,好似毫无痛苦,又好似无限眷恋,就那样轻轻飘着走了,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也毫无保留。
在她的衣柜里有自己上学毕业时的贺卡以及信件,那都是自己闺阁中不让别见人的东西,也不知母亲看没看那些信件,相信她也知道那都是情窦初开时的散乱片语,不成行,不成文。母亲识字,却想她一定不回去读。日常生活除了每天的体力活,还要为我们姊妹兄弟做鞋子,做衣服,还要做家务,一家十一口人呢。母亲病后,一直守在母亲身边,却迷茫了。母亲不说一句话,逐渐失去生命特征,又天天期望着奇迹出现。真的没有奇迹,真的就很沉重地走着每个人走着的路。自此,再也不幻想,再也不奢望。天塌了,伤不起啊。沉沦,生活改变了方向,开始放纵自己。
因为母亲,差一丁点儿丢失自己。想起都是泪。现在自己不想伤心了,父亲去世后,自己的心就硬成了石头。用一种更加日常的话来说,懂事了。有一句成语,叫做“少不更事”,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煎熬。有的人三十岁初长成,有的人四十岁才懂事。到现在,也还是一不小心就会疾恶如仇。
看着眼前的小药瓶,想起翻看闲书,说到一帖中药膏方,宫廷得于光绪年,奉旨拟定为益寿膏。方子开了四十七味中草药。过目不忘的只有两味:豆蔻与破故纸。豆蔻有怎样的青春,破故纸就有怎样的老迈,却须得一起煎熬互补。最后熬成的珠子,圆润,晶莹,沉着,剔透。熬至滴水成珠,拿捏成丸,就是修炼的过程,就叫生活。学习生活,学习自然,学习光明、简单、敦厚、宁静,争取获得一次又一次的醒悟。
“好似芬芳的闪电”,拿作最恰当的比喻,一只蝴蝶,落在花上。朱顶红碗口大的四朵花,俯脸,感伤亦或微笑。一侧,又挺起一柱花蕊,傲娇。这个早晨,偶而停顿了一下。轻微,不惹人注意。这只闪着芬芳的黑色蝴蝶落下来,五月开始摇晃,眼里,心里,处处皆是忆念。《年迈的母亲》循环播放,四野宁静到极点,鸟雀也捂住鸣叫的花蕊,廊下燕子悄无声息。伫立,水晶般的空气,温柔含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