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半小时能做什么呢?设若在家里混吃混喝躺平的话,那自然还是混吃混喝躺平,且对时间流逝毫无察觉。然,对于自驾抵达西安的我和先生来说,因京昆高速多处封闭施工莫名被延误的两个半小时,则意味着放弃几处景点或行程上的多耽误一天——它的连锁反应是,我此前预约的宁夏博物馆失去时效。
跟先生商议的结果是:钟楼、城墙、碑林什么的,原本曾在外围看过,而况它、它们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不离不弃,大可不必急于深入,留点念想给下次、下下次,岂非皆大欢喜?
如此,从张公馆被仓促清场(16:30分抵达,17:00遵规离场,还是挺遗憾的,似乎什么都看了,又什么都没看够。我能不能吐槽一下?感觉西安对待供求关系,确乎不怎么人性化),安顿好住宿事宜,我们就往大慈恩寺(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去。
此前做行程攻略的时候,考虑到碑林和张公馆有时间限制,就把住宿安排在了碑林区 搭乘4号地铁往返雁塔区期间,倒是有了个小遇见:发现地铁的拉手吊环,竟无一例外以古诗词为饰,不得不承认匠心独运。
原本跟先生说好晚餐就陕西特色小吃biangbiang面吧,上次就错过了吃的。到了雁塔区才发现,从北广场到南广场人多又嘈杂,加上没退热汗湿得不行,简直没办法静坐下来,享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陕西小面,不由得扑哧一乐:原来所有想得美的,临了临了未必能实际操作。
人是真多啊!
与六年前的画面感相比,曾经涌向北广场音乐喷泉,所谓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远远不及眼前所见:
第一次确切感受到“人潮人海”、“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的真正涵义。起初是四面八方汇入北广场音乐喷泉处,再后来逐渐流向南广场的大唐不夜城。仿若源源不断的江流,无所谓发端、无所谓终极,就那么生生不息流动、流动……
许是唐装、汉服,甚至西域风情美女太多,竟看得人眼花缭乱而不产生厌烦浮躁之感。在美轮美奂的仿古建筑里和各色灯光的交相辉映下,倒反而莫名有了某种穿越大唐盛世幻美和错觉。大概就是环境氛围烘托出来的奇妙物语?而这奇妙物语又更好烘托出环境氛围,算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来此处看风景,你也成为此处的风景。设若离开“西安打造”这个特色背景,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效果。
我就跟先生玩笑,说,美女都去哪儿了?原以为在抖音十级美颜里,现在才知道,都跑西安古城来了。你能想象吗?这类需要仪式感才能亮相的服饰,就这么以大众化方式出现,在街头巷尾,在公交地铁,在楼阁亭台,在轩榭廊桥……,甚至在一堵宫墙前,都堂而皇之毫无违和感。
先生顺着我的调侃笑了起来,由衷夸赞说,也就咱古代服饰不择人,无论高矮胖瘦真是谁穿谁好看,果然环肥燕瘦不是徒有虚名的。你发现没有?先生指给我看,穿唐装汉服的男人也不少,能端出来许多儒雅之气。自然是发现了的,还有小小子和小丫头,有模有样的超凡气质,煞是可人!
不由得想去此前炒得火热的“淄博烧烤”,单以“情怀”来支撑确乎单薄了些,而况所谓美食再怎么物美价廉,也总有不适合吃或者吃腻了的时候,由盛而衰彼便似乎在所难免了。倒反而作为昔日皇城,六朝古都,西安有挖掘不完的卖点——这一次西安雁塔区广场逗留,我还发现了六年前不曾有过的唐僧师徒出镜(一家商场中央位置里的巨型孙悟空,特别像“大圣归来”里的形象,不知是不是取材于此),不得不佩服有关部门的挖空心思,是很多城市模仿不了也羡慕不来的。我就在想,成都呢?蜀汉文化打造似乎欠缺很多很多……
话说回来,人实在太多的弊端是,我和先生便常被冲散了。有时候是站下来想看一眼什么,或者抢拍点什么,转头便不见了另一个人。每每这个时候,我便不再随人流而动,只就近找个高点立定了;不久之后,便见先生从人堆里析出,微笑着向我走来……忽而想起一句;吾心安处是吾乡,如此熨帖而温暖,却又满满的烟火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