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7-31 12:02 编辑
刀郎之外还有一郎。
全名是约瑟翰庞麦郎。
庞麦郎火起来是为着一首歌。
叫我的滑板鞋。
但这种火和当年的老鼠爱大米的火还有点不同。
基本上是群嘲式的。
做为一种现象级的反面典型被拉出来示众的出圈。
为着庞麦郎的那个土鳖口音。
那种九十年代的烂大街的配器。
发廊味十足。
它就像是非主流们夸张的发型。
只要听上一耳朵。
你就知道。
这是出自一个什么样的阶层。
来自哪个城中村的角落。
土鳖不是它被群嘲的源头。
更大一部分。
是它内里抹不掉的一种蘸大酱喝咖啡的气质。
那个时代。
刚好流行过一个外来词。
叫
low。
和高级正好是一对相反词儿。
2
令庞麦郎再次出圈的是16年华晨宇。
华晨宇用了一夜的时间。
将这首被各界不看好的曲子从里到外重新打造了一番。
翻新成一首高级感十足的新曲。
简直可以说是改头换面。
这种改头换面。
就像在快男时期的华晨宇和在这次天籁之音节目中的华晨宇一样。
面容已经从最初的面容。
经过打造。
更有偶像气质。
面容,气质。
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的人。
华晨宇那个时候已经脱胎换骨。
下颌线完美地在帽兜下展露出来。
才华的加持,令这首我的滑板鞋,已经不再是那种low的口水歌了。
高级的不是一星半点。
3
但,华晨宇只是改编了一首歌。
只是用技巧,将一首歌拆分,再酌情添加各种元素。
他有着非常好的素养。
知道在那个部分做扩展,在哪个部分做气氛。
对于华晨宇来说。
这只是改编曲子。
可是,那就只是一首好听的流行歌。
等你有一天。
回头去听庞麦郎那首滑板鞋时。
尤其是当有华晨宇的滑板鞋做对应时。
你就会发现。
庞麦郎是个很了不起的天才疯子。
也可能不是天才。
因为他只是把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记录了下来。
但他确确实实是疯了。
几年前看到一直跟踪拍摄庞麦郎的导演在微博上记下一个时间点。
庞麦郎进了精神病院。
在月亮和六便士都失之交臂的无人问津时期。
庞麦郎仍旧没有进阶成梵高。。
4
在流行乐的圈子里
存在着一条鄙视链。
这个鄙视链的底端。
还不是地下乐队。
反而是像庞麦郎这样出圈的网络歌手。
因为地下乐队最起码,还能挺高傲地打着不媚俗的牌子。
像庞麦郎。
他太渴望出人头地。
他赤裸裸地表达着所谓的时尚时尚最时尚生活的追求。
但他又是那么的不堪入目。
非科班。
在院校类专业人士面前。
他几乎就是个笑话一般的存在。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样。
也想在高端局里分一杯羹。
简直了。
5
混圈的一个重要技能。
是得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
得掂量明白自己的身份。
娱乐圈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其实和学术界也没多大区别。
依旧是要论资排辈。依旧是资本说话。
并不一定是以个人才华为准绳。
而是市场需求决定你的最终走向。
或者说,市场需求是可以人为控制。
资本会告诉你。
哪种音乐是高级的。好听的。
哪种风格是时尚的,有品位的。
又或者你可能不喜欢和别人一样。
那么,资本还会有小众的货色递给你。
在最初网络不够发达时期。
这种风向标,是被牢牢把控在少数人手中的。
至少话语权,不是由受众来支配。
6
有一个现象级的歌曲打破了这个话语权垄断。
随着网络的发达。
越来越多的网络歌手。
已经不需要通过过去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不需要参加所谓的青歌赛。
不需要通过电台电视台这样的平台。
准入门槛不再那么高。
也不再是过去那么狭窄的传播通道。
很轻易地就上传。
非常迅速地传播。
同时,网络写手。
已经不需要进作协镀金。
7
这个时期,鄙视链就很轻易地分为两个阵营。
用那英当年评价刀郎的话来举例。
就是正规军看不上杂牌军。
院校看不上民间自发。
8
简而言之。
是高级和low的对峙。
在资本的运营和推动下。
听歌变成了一种标榜自己品位的工具。
音乐已经脱离了它的自身属性。
而是带有消费品的常规等级。
时尚的,高级的,经典的,优雅的。
而不是最初的那个最简单最直接的。
好听的。
不好听的。
9
会有一些专门的期刊。
会有一些乐评人。
会很专业地分析给你。
让你知道如何用专业的角度去听一首歌的好赖。
去听技巧。
去听配器。
去听音色。
去赏析词句背后的含义。
于是。
你的耳蜗被打磨地精细又挑剔。
你照本宣科地甄别。
你的审美被塑造地刚刚好。
10
你能很快地鉴别出哪种是高级的。
哪种是low的。
但你其实只是沿用了鄙视链的那一套。
你还没有接触到更广泛的音乐。
你只是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你瞧不上一切游离在鄙视链之外的音乐模式。
你不知妍媸。
11
好在网络的发达。让你不再耳目闭塞。
你终于发现。
在这些高级之外。
还有更有趣更生动更有生命力的东西。
不一定都得是洋气的,高端的。
你会发现很多过去被你嗤之以鼻的玩意儿。
一旦抛去偏见。
还是能从中咂摸出别样的滋味。
你忽然明白。
胡夷里巷之曲,其实是发祥。
是本土。
所谓的高级,不过是自己的孤陋寡闻造low。
12
刀郎的寥哉。
其实从编曲来说。
仍旧能听出有点老式的过期摇滚风来。
九十年代的那种。
但他的腔调拿捏的十足十。
充满了诚意。
仅就罗刹海市一曲。
靠山调里的细节。
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
那种地方口音所特有的音乐特性。
无一不是被描摹地精准又传神。
既有二人转里舒畅的扭动。
又有二人转里别开生面的语感。
假使说,歌词里一些的隐隐的回击让人津津乐道。
不如说。
刀郎把山歌打造出它的流传性。
颠覆旧有的鄙视链。
才是它正确的打开方式。
13
沿用专辑宣发文案里的一句话来点题。
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之于诗坛,于是,別之曰
山歌
14
我见论坛诸生
平时皆自视甚高。
却始终get不到民间之响的心志。
不免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