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黄金时代 “得”“德”是同源词(字)说点什么
查看: 33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得”“德”是同源词(字)说点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3-11-25 06: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3-11-25 06:33 编辑

得德是同源词(字)说点什么
文字/春江水

王力是上一辈学人,有建树的学人,是不用说的。我喜欢他的汉字“同源派生”说。理解这一点,可读王力《古代汉语》,王力《同源词典》。

比如他讲张和掌,卷和拳,字音是表意的,他们都是同源词。还对比解释道“张手为掌,卷手为拳”(现在普通话语音另一回事)。这里两点:(1)形声字的声旁是表意的;(2)汉字大量的同音字,实际上是“同源派生”,丰富语汇且方便理解。

所以我说“得”“德”是同源词。
追究探原古文——
“得”的古字就是去掉双人旁的右半部分。就是手持、手抓——一个水贝什么。“得”是后取的今体字。至于双人旁是“行(四通八达的路)”的意思。
“德”则复杂些,是“行”中间一个“目”(平放),一个向上或者正立的符号。应该是“大路街衢你得了什么大家看了得”。“眼目向上”也可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后来又加了“心”,再后来“心”又加了一横,成为现在看到的样子“德”。这已经是五书到行楷了。

放大了说“德得”是同源字,他和“摄,获,折”都是准同源词。都是入声字,仄声字,古音应该是同韵的。
文字派生流变不是孤立的,肯定和文化取向有关。尤其儒家讲“五德”仁义礼智信,德字义上行褒取,把私心小心用一横压到一点,或说要端平,是太正确了。甚至把《老子》是天人“道”经,加个“德”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3-11-25 06:1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德字中间有个横目,我可否理解为有德还是缺德,各人眼里看出来的不同。
所以,活在别人眼里,其实是虚无。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11-25 06:22 |只看该作者
我爱花香不爱花 发表于 2023-11-25 06:18
德字中间有个横目,我可否理解为有德还是缺德,各人眼里看出来的不同。
所以,活在别人眼里 ...

不是的。横是后来有的。含文化,即人性取向。甲骨文,就是“行”、“目”、“十”三个符号。合体字。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3-11-25 07:1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繁体字我都认不几个。在这个领域是彻头彻尾的文盲啊~~~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1-25 07:32 |只看该作者
过路的鱼 发表于 2023-11-25 07:19
繁体字我都认不几个。在这个领域是彻头彻尾的文盲啊~~~

谢谢小鱼。还有小鱼的谦虚。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1-25 14:32 |只看该作者
过路的鱼 发表于 2023-11-25 07:19
繁体字我都认不几个。在这个领域是彻头彻尾的文盲啊~~~

网摘——
《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说品德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伏尔泰曾说:“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而无所得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有道德的人。”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11-26 20:29 |只看该作者
1舍得成德,因德有得
“德”“得”之理蕴含无穷奥妙,熠熠生辉。作为新时代青年,当舍己私得,求索大德,于道德中寻觅,拥内外之得,成大美人生,助民族复兴。
“德”是《说文解字》中“德者,得也”对己对人的善良与同情,是出于本心的人道主义关杯和对道义的坚守;“得”是伏尔泰中所说的“牺牲无所得”中的物质追求,更是“外得于人,内请于己”的精神滋养。“德”与“得”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故曰:舍得成德,因德有得。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11-26 20:31 |只看该作者
有人指导作文如是说——

但是建构关系的前提是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在这道试题中,“德”的概念是相对明确的,即道德,而且我们对“德”的态度也是不存异议的,即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我们都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德”与“得”的关系中,“德”其实是居于主要地位的。不过由于我们对“德”的笃定,使得这道题的关键就落在了对“得”的界定阐释上。在通常的理解中,“得”既可以指有形的获得,包括物质利益和名誉荣誉(需要指出的是,名誉荣誉体现的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认可,但这种获得是以证书、名声等让人可以感受到的形式呈现的);也可以指无形的获得,即内心的充盈和满足(这种获得出了个体的感受外,别人难以察之)。其中无形的获得与道德是统一关系,两者不存在任何矛盾。而有形的获得与道德的关系则需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两者存在矛盾,面对“德”与“得”的矛盾,我们必须要做一个选择,那就是舍得求德;其二,两者可以兼得,这种情况又可以根据作用力的方向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德可成得,道德修养的提高亦可以带来有形的获得,一类是得可促德,有形的获得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道德修养的提高。需要指明的是后者的两种类型所得到的的关系都是“可以”,但不必然,这一点在论证的时候是需要注意的。当然,有德之人在做选择时不会考虑到个人的得失,个人在修养自己的道德时也不会为了修养道德而刻意舍得,如果能够在行文中体现这种辩证的理解,那么其中展现出的思维品质将令阅卷者为之侧目。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11-26 20:33 |只看该作者
小学:“德”字如许天机
一个“德”字,竟然涵盖如此大的天机
“德”字是由“双人”旁、“十”、“目”、“一”、“心” 组成。”《说文解字》解:“德,升也。从彳声”。因此,“德”可解为人的道德、人的“心性”往上升华之意。因“德”有往高层次上攀登之意,也是指修炼者修炼的精进,所以“德”字从“彳”(chi斥)旁。“彳,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凡彳之属皆从彳。”(《说文解字》)“彳”就象人下肢的股、胫、足三节相连,意思是小步走。但“德”的这个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在平地散步,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对常人而言, “德”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轮回的方向和层次。所以,要“得”就得有“德”,要“得”就得“失”,要“得”就得“舍”,要“得”就得付出。对修炼者而言,“德”的大小决定了修炼者修炼的难易程度、“功”的高低、可能达到的层次和果位。

“德”右边是“十目一心”。我们先说这里边的“一”字。我们现在都把“一”理解为数字,认为一就最简单了。实际上这个数字最复杂,在《说文解字》里对这个字的解释最多,里面谈“一”是什么呢?“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以这个“一”它是万物之祖,是一切东西的始祖和本源。从一中派生出阴阳、派生出天地。所以这一横实际就把天地分开了,上面是天下面是地,而“十”就是“十方世界,四面八方”。所以大家看这个“德”字很有意思,在一的上面的“十目”就是说满天是眼。“一”的下面的心,当然就是人心,所以老天的眼睛看着人的心。过去有一句话“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就是说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满天的眼看着地上。这就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什么是“德”,就是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有没有法律追究,你的行为都得符合天理才是真正的 “德”。

老子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天地人万物之所以能生存发展,皆是源于道德的养育。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确实存在的高能量物质。可以说“德”字决定着人的一切,德行的多寡深浅,决定着人的福份和命运。正如古人所言:“有德者得”、“失德者失”。

人的吉凶祸福与德紧密相连,有德为福,无德为祸,这便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真义。在古代典籍中,《尚书?皋陶谟》描述共有九德——九种行为的标准: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在《尚书?洪范》篇中,另外说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在《周礼?地官》篇中,又有讲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孔子在《论语》中,讲“仁、义、礼、智、信”五德。古人对神灵天地非常敬畏,能遵道守德,故德性好,福份大。

今之世人往往将道德虚无化、肤浅化,以为道德二字仅是一种说教,并无真实内涵,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不能真心诚信,不知道德的深层涵义及其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能量。故今天的人离道甚远,缺失德,福份浅薄,灾多难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