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23-12-19 09:29 编辑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民公社和生产队还健在的时候。
有一个词叫“青黄不接”,就是去年收获的粮食(黄)已经吃完了,今年新种的粮食(青)还没有成熟,这个阶段大概在农历7、8月份。
生产队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公粮之外,剩下的按人口分给村民,这些粮食就是农民一年的“口粮”,那时候粮食还不能自由买卖,吃商品粮的城市居民可以凭粮本每月去粮店领粮,而农民一次分配得到的粮食要吃一年,这就要考验每个家庭的自控和支配能力了。
有点头脑的家庭,会精打细算,根据需要做到稀稠搭配、粗细搭配,农闲的时候吃两顿饭、农忙的时候吃三顿饭,再适当搭配土豆、萝卜等蔬菜,基本能都做到不挨饿,将就到新粮下来。
自控能力差的家庭就惨了,每年新粮食一分到手就开始过年一样大吃二喝,不知道节省,吃着吃着粮缸见底,开始东挪西借,倒是也饿不死,就是过的有点凄慌。
决定家里粮食够不够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家里人口数和每个人的饭量。同样是家里四个孩子两个大人,按6口人分的粮食,四个女孩这家的粮食够吃,4个男孩那家肯定是不够吃的。我家孩子多,但都是女孩,再加上我母亲勤劳会算有计划,所以从小到大没挨饿,也看见有3个儿子的我叔叔从我家“借”走粮食去度日。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句话在现在这个时代只是一个比喻,在那时候确是现实。
东挪西借也吃不饱的人大有人在,有的人会去偷。其实我真正想起来的是那件事,那个家里有4个男孩的父亲,在苞米刚刚成熟还没有收获的时候去地里偷青苞米,被抓了之后,把苞米挂在脖子上在村里大街小巷游街,我们都去看热闹,我惊奇的发现那人挂在脖子上的生苞米被啃了几口,当时年纪小心里想“怎么能啃生苞米呢”?现在突然明白的,那是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