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满堂花醉三千客 于 2024-8-31 08:52 编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不假。
做饭难吗?一点不难,耳濡目染,熟能生巧。
最早是学龄前,陪奶奶给家人做饭(大家庭,奶奶+父母+4个姐姐+我+弟弟=9口)记忆就是大冬天,天还黑乎乎的就陪奶奶起来做饭,当时很困难,大多是蒸窝头,中间蒸碗米饭,是两个年幼大孙子的独食。猪油拌米饭成了童年最好的美食。
会做饭是在初三那年因病休学一年,那时奶奶早就过世多年了。条件也好点,能吃大米白面。窝头和高粱米吃的少了。
父母上班,姐姐们和弟弟上学,做饭的重任就担起来了。
早起大家一起做,还好,午饭和晚饭就都是我做。
中午大多是烙饼,方便晚上的烙饼加稀粥。菜就简单,多是家常菜和咸菜,星期天才改善伙食。
我母亲是地主闺女,唯一会做的就是下面条,至今不知道东北籍的母亲从哪学会的苏式汤面,宽汤细面,汤里下酱油带色。我爱人东北人下面条汤里不放酱油。
会做饭的是奶奶,老人家有文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20多岁守寡,父亲七岁做生意的爷爷因病去世,奶奶担起重任,在当时的满洲国和兄弟们做大买卖,开金铺,皮货行,解放后逃难回到关里,买几亩地度日,成了地主,文革扫过厕所,后因病不愿拖累儿孙投水自尽,令年幼的长孙我心灵有创伤,抑郁30多年。
奶奶把做饭的手艺传给了二姐,大姐专职洗衣服,二姐负责做饭。后来初三休学的我就担负一年的做饭重任。
可以说就是看会的,我们烙饼叫硬面饼,就是凉水和面,一大盆面,使劲揉开,做到面团光滑,面有劲道即可,拿擀面杖擀开,成一大厚张,先放油,抹匀,再加点盐,加点葱花也可。卷起,切十几个团子,擀成一张张饼。
最早就拿铁锅烙,后来有了平底锅,两面抹油,烙出一面金黄在翻面烙另一面。火要足,才烙的快,每次都烙十几张。够一个人忙乎的。
大多数很成功,也有偶尔失误,面和软了或硬了。也能凑合吃。
记得最惨的是一次火不给力,那时烧散煤,赶上火力弱,一面绕风车吹火,一边哭着烙饼,怕饭晚了耽误大家上学,真是又狼狈又伤心,手忙脚乱,万幸没耽误事,后来改烧蜂窝煤,有了电吹风机,就好多了。
至于蒸馒头,蒸包子,蒸花卷,包饺子,包馄饨,炸油炸饼,油条,油炸糕,擀面条,等手艺,就是先看,慢慢就会了,没什么难度,主要都在和面上。
蒸馒头花卷包子,就是先发面,我那时是30年前,家家都留一块老面起子发面,把老面起子泡水泡软,和在新面里拌匀,和好面放在温暖地方发面,等一两个小时就发好了,先留一块面团下次用。
这和面,发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体会,多试有经验了。
包饺子,馄饨,擀面条,就要求和面硬点,饺子皮,馄饨皮,面条劲道不裂不碎。
油炸的要和油面,面里多加油,好吃酥脆。
我们本地特色就是春饼,薄如纸,能透亮,劲道有弹力,裹菜不断裂,是东北一大特色。
和面要一半凉水,一半热水,揉好揉透,面要醒一醒,就是放个10到15分钟,留出小面团,四,五个两面抹油擀平一起烙。
如今烙饼有电饼铛了,两面加热,快得很,我家都换第二代了,烙饼还是我的最爱。
油炸饼,油条,油炸糕基本不做,就是买。
蒸馒头包子花卷,包饺子馄饨,擀面条,也都是偶尔做了,家有贤妻,也出身大家庭,做饭小能手,包饺子有绝活,能一次擀俩张饺子皮,也让我失去用武之地。
呜呼!英雄寂寞,唯有怀念那案板大展身手的少年时光了。
24,8,30,临屏草就,贻笑大方。
图1我烙春饼,图23爱人包的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