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很早就关注人性,但基本局限于孟、荀的善、恶之争,尽管争论了上千年也没人系统全面的论述过人性。世界上第一本《人性论》专著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写的,32开本写了1301页。后来费尔巴哈论述人的本质时提出:人有一种抽象的、固定的、独立于历史之外的本质。这种本质具有普遍性。
马克思最初也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后来又觉得不对,把费尔巴哈狠批了一顿,并留下一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这是咱们日常流行版的说法,而老马原话《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性究竟是普遍的、固有的性质?还是随环境和阶级而变化,非固有的性质?俺觉得这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作者)是休谟的好友。他的《国富论》之所以被誉为经济学圣经,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从人性出发谈经济,这很难说不是受休谟《人性论》的影响。不过亚当斯密抓住人性是对的,这使他的学说在过了几百年之后,仍能在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通常讲,谈经济离不开政治,“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毛的一句名言。可政治多变且忌讳颇多,著书立说者都会尽量避开,否则说不准啥时会踩雷?万一被“焚书坑儒”就麻烦了。从人性角度谈没事。因为人性基本不变,而且不涉政,任何社会都可以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