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豆豆 于 2024-10-17 10:23 编辑
晚自习下课。街头,光影斑驳。闲闲听歌,踏着秋凉,悠哉哉返家。
有流浪狗从角落出来,冲我汪汪一阵狂吠。冷不丁吓一跳,本能的,想低头找防身石。那恶狗却又不近前,只在不远处,借灯影摇曳龇牙咧嘴,摆出各种凶相毕露,好像很嚣张跋扈的样子。
倒。是只biang biang狗?扑哧乐了,不免想笑话自己,差点就被唬住了。
于是,把一些村庄的记忆关联起来:
童年残存的阴影中,狗是占据很大部分的。大概是女性弱势的缘故,便总觉某类凶悍的庞然大物是惹不得的。
父辈却就细致剖析,说,人有人道狗有狗性,看准了就没事儿。譬如,只会冲人胡乱狂叫的biang biang狗,实则外强中干根本不值得畏怯。
转而,却又谆谆告诫,说是有看着和善无害的,实则是“偷qiang(一声)子”,常常趁人不备忽而下口,才真的需要小心甄别……
我就想起来邻居家的大黑狗,有一次咬伤人被打死了——莫不就是这样一只偷摸下口的偷qiang子?
——“qiang”字怎么写?
可能是“呛”,或“戗”,抑或“戕”?统不知晓。川语很多音译字落实不了也是遗憾,我素来觉得川语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普通话不具备的直观优势。
就好像biang biang狗的“biang biang”二字,素来也不知道怎么写,甚至不知道名字缘起,单知晓口口相传而来——今晨忽然想起来,陕西的biang biang面竟是一个读音,莫不是有什么内在关联?
赶紧请教了一下度娘。虽则度娘不靠谱的时候多,也不排除万一靠谱了呢?权且信她一信罢!
以下是度娘资料:
①象声字,谓用力扯面中面条击打案板之声。用于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的一种面食,即[~~面]。 ②指人死掉,含庆幸语气:狗日的这回才~了。③象声词,指的是如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或面积较大的东西摔在地上的声音。
认真想了一下,②的说辞至今未见过;①和③实则一个意思。果然,度娘只能信一半。那,所谓“biang biang”大抵就是象声词,也即拟声词的意思了。
只陕西人基于对美食的尊重和耐心,以极强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非要造出个字来: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推着车车走咸阳。”
可惜至今未能收录在案,仅限于陕西人的手写体。我是学一次忘一次,迄今为止就记得一个“马大王”,貌似耀武扬威很了不起,实则就是个兜售面食的小贩,便每常乐不可支。
四川人是很乐观豁达的,不太在细枝末节上耗神,或许就没想过要造什么字形出来。而况天天打麻将啊喝茶啊,哪有闲情多费心思在惯于吓唬人的小牲畜身上?
但,我感觉惊奇的是,为嘛不是“汪汪狗”之类,却是“biang biang狗”呢。
联系“biang biang面”的拟声效果,忽然灵光乍现,莫不是这狗天天不消停惹得人烦了恼了,终于拎起来摔打几下发出声响,又或者就是木棒子打狗身上所发出的声响?
这么联系,不得了,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各地人民的审美,惊人一致:“咚咚”、“啪啪”什么的,远不如“biang biang”来得更入耳,更入心,也更有威猛气势。
好一个拟声词。
|